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講。鏟。片」日前曾報導導演爾冬陞與王海峰(上圖)持有的「星皓電影公司」因開拍電影《三少爺的劍》而對薄公堂。結果,星皓電影首回合敗訴,需賠償爾冬陞六十萬。其後星皓電影上訴,而事件最終星皓仍敗數,連堂費需付出二百八十萬。
不過,星皓電影卻已向公司註冊處要求清盤。
星皓電影清盤不是問題,不少電影公司也因經營不善而清盤。不過最令人費解的是,星皓電影清盤,但星皓娛樂卻如常開新戲。然而,根據《蘋果日報》訪問該公司發言人時表示公司進行重組,並有內地及台灣資金入股。但卻說:「星皓電影不要了,由得自己清自己盤。」更強調星皓電影清盤與爾冬陞的官司無關。
近年各行各業都有出現公司清盤再另開公司繼續業務的情況,當中較極端的例子在酒樓行業。甲酒樓突然結業,結業前運走所有貴重物品,清盤時所餘無幾,叫員工去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申請代通知金。同一公司老闆接著開乙酒樓,結果將清盤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不過,這個例子屬詐騙罪,是違法行為。
至於同類情況,雖然未必構成詐騙罪,不過其公司及老闆的誠信,相信也不好得在那裡。作為老闆有機會被冠上「無良僱主」之名,而作為合作伙伴,卻是不誠實的伙伴。
對於是次事件,不知大家又怎樣看王海峰先生的誠信呢?
Ryan
Paul:賺與蝕,其實往往也只是數字遊戲。誠信這家東西,沒有的話,恐怕即使合作起來也各懷鬼胎,恐怕拍得好片不易。
Ryan
路人:明白了,稍後會再測試情況,希望改善好了。
Ryan
purplebaby:沒法,香港的電影市場,實在非常商業。
Ryan
路人乙:數字遊戲,其實已見怪不怪了。
Paul
其實在電影界, 唔少電影公司對電影人跟本沒有誠信可言; 它們只會盡量找尋法律漏洞去剝削電影人. 即使在美國也是如此.
最常見例子, 是一些明明賺大錢的電影, 電影公司依然盡量用會計花招, 把這些電影的利潤計至最低, 甚至計至蝕本收場; 這樣電影公司便可把要給予電影人的分紅減至最低(甚至減至0). 當中的經典例子莫過於Forrest Gump(被片商計成是蝕6000萬美元)
所以現在美國編劇罷工, 編劇對片商亳不留情, 也是有原因的.
路人
大大的部落的字體太小了….可否放大些
purplebaby
这个诚信,简单的二字,但包含了很多
不过现在更多是看重利,而不是信了
路人乙
另一個經典例子,是《魔戒》演員收到電影公司幾毫子美元的支票,那是發售商品模型公仔的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