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被亞洲地區迎頭趕上,其實已十分明顯。而影壇前輩石堅最新在接受訪問時,談及亞洲電影業時,也指出韓、日兩國電影有值得學習之處。
日本文化在港興起多時,學習日本電影製作無可口非,不過對於九十年代曾大量輸入港片的韓國來說,香港電影業何以需要學習韓片?
香港人對於韓劇普遍感覺是比港劇還要催淚,而韓國電影業近兩年亦開始下滑,不過,現時韓片在製作上,其注重資料搜集、場景道具以至對演員的要求,均是香港電影很易出現的缺點。
石堅指出香港拍戲可出現同一件戲服胸前貼上「勇」字,而背後貼上「囚」字的笑話。其實事件反映了兩點。
首先,就是電影製作過於緊迫。當韓、日的電影拍攝期一般為數個月時,香港的電影製作卻以日數作單位,十多日甚至已被視為中型製作。在短促的拍攝期及籌備期,製作即使想多搜集資料或甚尋場景道具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結果,拍出來時有令人詫異的情況,例如《C+偵探》描述主角郭富城生活潦倒,但卻又可以購買當時貴價型號Nokia N95手機等。
相比之下,韓片在數個月的準備下,可多找合適場景及道具,同時也可要求演員先因應劇情學習該方面的專長,以求在演出時更能對位。
近年香港觀眾不看港片原因之一,就是在製作上沒有了應有的價值,得過且過的製作實為主因之一。不過由於香港製作整體回本期短得緊要,要改變陋習似乎並不容易。
Ryan
董小玥:主要問題在於兩地對演藝人員及事業本質不同。香港講求回本期快。多棲發展,難免顧此失彼。
Ryan
gar~*:急不是問題,只要製作人員專業便可。問題是,現在的實在不專業,所謂的「常識」,變成「唔識」。
Ryan
JJ:要專心及專業的話,所謂的「回本期」,包括製作及演員本身,亦會較長。投資者有沒有這個耐性,實在是個大問號。
Ryan
JJ:其實係關乎專業性。幕前不專業、幕後又不專業、傳媒也不專業,真的很難「捱」下去。
Ryan
lung:近年不少歌手唱碟不行,便希望籍演戲增加曝光,不過卻又未夠火喉,或根本不適合演,結果那些作品,實在難看得很。
Ryan
ashita no joe:現在香港觀眾能客觀去看港片的,實在不多。
Ryan
jj:其他行業唔敢講,電影行業所言甚是。
★董小玥★
韓國的演員可以為一部電影騰出幾個月來拍,甚至一年才接拍一兩部電影,但香港的演員哪行?又唱﹑又演﹑又跳﹑又出席不同場合的FUNCTION,多栖演員,質對於他們來說已不是重點,重點是量,還有量為他們帶來的錢。
gar~*
從前香港電影當旺大賣之時, 是不是也沿用這種趕急的製作模式?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 那不應把問題推到製作模式身上, 可能只是今天觀眾要求有所改變, 而製作電影的人又未能趕上迎合觀眾的口味吧?
JJ
劉偉強導演在拍”雛菊”時,曾盛讚全智賢等韓國演員們的專業精神,和對導演的絕對服從的態度,全智賢在沒有戲份的日子,也會到片場看拍攝情況,全程投入,把整整數個月的拍攝期全交給這部電影.曾看過梁朝偉的訪問,他喜歡很專心花一段時間只去做一件事(即拍一部片),全程投入電影世界的角色裡,拍完後也要一段時間抽離角色,他那份專業精神是值得尊敬的,他的成就大家也有目共睹.其實港產片的衰落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正在這裡—演員的不專心和不專業.
JJ
★董小玥★:你所說的就是把香港電影拖垮的原因之一,只看短線利益,這個習慣若無改善,香港電影很難復興,難怪版主在最後也加上一句”要改變陋習似乎並不容易”.
lung
演員不專心又不專業
ashita no joe
JJ 兄以梁朝偉作為例子實在很難比較,他一部電影片酬已可作幾年的生活費,香港的偶像、演員,不可能單靠拍電影作為收入主要來源。
可能香港的電影事業一早己發展得太急速,其他國家雖然遲起步,但吸收了香港或荷里活等地的經驗,因而有完熟的拍片制度,市場也是很重要的問題。
我想現在看香港電影的態度,只能以支持本地精神為進場的動力,觀乎《神探》如此精彩的電影,也有觀眾以”俾香港導演拍side晒”的看法,創意精神的沒剎,實在令人惋惜。
jj
oop sorry. 按錯了,
其實想說,看短線利益普遍上來說是中國人或華人的’特點’,不信?不僅電影業,問一問其他行業的人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