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發行人員跟一般影迷、影評人或是負責影展的人員不同。對他們來說,電影節便是給他們買片和賣片的最佳機會。
要談賣片,恐怕會揭示了太多招數,故此今天先講講他們在電影節內的模式。
基本上,由於人手所限,所以一般來說,發行人員倘若是負責看片的,基本上是任何地區的電影也有機會接觸到。不過,實際情況是,他們需要先看那些較適合自己市場的電影。就以亞洲電影為例,內地、日本、台灣,韓國幾乎是主攻,東南亞地區也只以新加坡及泰國等為主。至於不少人推崇的印度片,雖然不少發行大員也會看,不過真的見發行機會不高,像《中央車站》的例子實在不多。
歐洲地區和美洲地區也會看,相對之下,中東、非洲或是南美地區的,主要會在電影於影展拿到獎的時候才會觀看。時間所限,他們真的不一定只在電影節的基本場次才看片,各類方式也有機會。
到底發行公司還有甚麼途徑觀看電影呢?下回再談。
Oasis
《中央車站》似乎不是印度片,若是指Walter Salles 係1998年的作品,應該係南美片喎.
其實香港咁細, 觀眾圈亦相對細, 真係要買主流片先致能夠吸引多D 觀眾入場, 先維到皮喎. 係咪呢?
Nic
港人對日本、韓國、泰國以外的亞洲地區的電影的興趣不大…
或許是文化差異所影響吧~~
Ryan
Oasis: 《中央車站》該是巴西電影,這類電影在香港幾乎甚少留意,入到亦是萬中無一了。
其實小眾電影維皮方式與主流片不同,當年不少小眾片如《神父同志》,一場旺場多周。
Ryan
Nic: 香港的發行公司未必敢咁做,驚票房。
Alex
中央車站 仲要係HKIFF放映時未有片商買, 不久安樂影片就買下放映權才有幸於戲院上映.
Ryan
Alex: 《中央車站》當年發行有其策略,故此聞說電影埋單有賺。
shtmanhk
中央車站埋單收400萬,安樂當年仲有套小鞋子收700幾萬,生死諜變都係安樂係當年率先成功引入韓式商業片
即管睇吓現已開始造勢的 東京鐵塔 – 我的母親父親 能否為安樂再勝一仗.
Ryan
shtmanhk: 但坦白說,近年發行模式傾向大型開畫,其實令這類小眾電影也不易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