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新浪潮導演之一的嚴浩,一向以來已經產量不多。新作《浮城》可算是其十多年後再投入港片的製作,以一個人於過去四十多年的經歷為主題,嘗試探索香港於時代的變遷,放於香港回歸十五周年前上映,也許另有意義。

《浮城》先交代布華泉(郭富城飾)於九七前事業有成,但與太太阿娣(楊采妮飾)關係不佳,然後回憶整個人生的經歷。先描述泉母(何超儀飾)在小產後,於朋友協助下找來兒子,縱管長相不像中國人也盡力撫養。泉長大後,曾希望在岸上讀書,可是因相貌問題遭到排斥,也遭到希望父承子業的爸爸(袁富華飾)反對。惟泉父於一次出海遇險,年老的泉母(鮑起靜飾)在無力撫養下,只好將其他兒女送給親戚或孤兒院,只留泉在身邊。泉憑著努力漸漸出頭,並因住房需要與青梅竹馬的娣成婚,但卻不明白娣的內心;而泉在事業作則遇上拍檔Fion(劉心悠飾),令娣更形自卑,而泉一直希望找回自己的身世。

從整部電影來看,《浮城》的製作成本看來不大,雖然說是香港不同時代的故事,可是場景來來去去數目不多。不然在低成本環境下如斯的製作,可算是資金運作方面已經得宜。在演員演出方面,布華泉是電影的主線人物,郭富城以內歛的方式演出,在先天所限演出混血角色於外形限制外,其口音和神情表現對位。而鮑起靜於中段起飾演泉母晚年的一角,表現亦極為自然,從舉手頭足,演繹一個學識不多的漁民歷盡艱辛鍥而不捨的女性十分到肉。同時兩人的對手戲亦達到互動之效。何超儀飾演的年青母親角色,及河國榮飾演的公司大亨,表現亦如其份。

相比之下,電影海報中作為主打的兩名女角,表現均跟預期有所距離。楊采妮的娣出場不多,可是在表情上層次不多,每每在銀幕呈現的表現,猶如「發花癲」一樣,沒有將其背後辛酸與委屈具層次表達。劉心悠飾演的女強人Fion,每每以英語對白為主,以顯其上流社會身分,可是劉心悠的演出仍只停留在多年前《阿嫂》的水平,任何情緒下表現同樣木獨,在片中看起來格格不入。

不過,電影最大的問題,還是來自電影劇本本身。電影希望表達母愛之餘,又寫上家庭的關係。可是對白卻十分濃烈,如斯的對白相信不是每位觀眾也能受落。電影首半小時以泉的獨白交代事件,畫面對劇情跟進近乎零,仿如只是在做廣播劇一樣。而六、七十年代則只是輕輕帶過,以人物傳記來說也是甚為突兀的安排。在八十年代以後,慘情場面的節奏緩慢,或令不少觀眾按奈不住。而電影對於城市的描寫在製作所限,欠缺對整體城市的視野。結果,整個故事雖然交代了四、五十年,可是整體劇情的深度也只是浮在表面,於是在片中大部分角色過目即忘。電影雖然是真人真事改編,可是在改編過程卻犯下了以為觀眾明白的基本錯誤。

整體而言,《浮城》雖然有不少演員表現出色,可是在劇情上缺乏視野兼眼高手低,首半小時只屬廣播劇製作,後段則以大量篇幅仍只將人物與時代描述在表層階段,以八十年代新浪導演的表現來說,只能說是再度每況愈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