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鏟。片」按:本文由Agnes投稿提供,謹此鳴謝!)
近年專注研究健康食療的導演嚴浩, 久休復出推出新作《浮城》。 恰巧香港電影資料館「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回顧,選映了嚴浩的名作《似水流年》(1984)。「新浪潮導演嚴」重新浮上水面,一時之間,大眾又有機會接觸這位率先回國拍片的先鋒。
嚴浩在兩年前《酒徒》亦有客串一角,筆者對嚴浩另一次粉墨登場的「演出」更有印象: 就是嚴浩與徐克合導的《棋王》(1991)。《棋王》改篇阿城和張系國的兩部同名小說, 本來風馬牛不相及, 但兩個故事都具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加上以一位小時候在中國成長、長大後在台灣打滾的成年人 (岑建勳) 視點為出發點,連繫兩個故事,總算有說服力。
未知兩部《棋王》二合為一, 出於商業考慮, 還是刻意在藝術上來個對比。嚴浩負責執導阿城《棋王》的篇幅,講述文革時云云受號召上山下鄉的知青中,出身平凡而棋藝超凡的青年 (梁家輝) 的遭遇。 印象中,嚴浩執導的部份比徐克負責張系國《棋王》的部份出色。嚴浩更親自飾演其中一位下鄉的知青,角色較不起眼,但比他在《酒徒》為配合角色而故意浮滑,表現自然得多。 導演偶然客片演出,也是影片有趣的特色。
跟重溫 《似水流年》 的影友聊起, 原來嚴浩很早便赴內地拍電影 (其後嚴浩還拍過《滾滾紅塵》) 。據導演本人所講,從前在內地拍電影,並不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只是後來內地國情複雜,慢慢才演變成今日行政主導的局面。筆者又想起嚴浩另一套更鮮為人知的電影《天菩薩》 (1986, 筆者當年透過租借錄影帶的途徑觀看, 影片獲第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提名), 題材比《似水流年》、《棋王》和《滾滾紅塵》更戲劇化, 製作及執行難度更高。 影片以二次戰時美國派往中國增援的空軍,被拐往彝族部落、淪為奴隸的真人真事。 影片不疾不徐,冷靜地拍出現代人受到蠻荒環境衝擊、孤立無援的悲劇。嚴浩掌握「內情」的能力比今天不少「脫港入中」的導演更流暢,許是當年編導演各方面,均有著紮實的文化修養和生活體驗。
《似水流年》、《天菩薩》、《棋王》、《滾滾紅塵》主旨如一, 都是反映了人面對時代和環境, 種種妥協下的無奈。 嚴浩的影片並不嘩眾取寵,然而選材震撼,往往令人不能忘懷。《似水流年》多年來並無發行影碟,卻令影迷趨之若慕,這就是影片經得起時代的實證, 也就是影片的「力量」:相比今時今日煞有介事要創造一番新景象的影片,從前的電影來得更實在和深刻。
嚴浩的新作雖不復舊日神采,但導演本人積極提倡養生之道,也算是貫徹其藝術之路的一種生活態度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