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題材的電影,在拍下的時候雖然總是希望能有一些迴響,可是結果如何卻難以預告。香港導演邱禮濤數年前曾拍下少年犯事長期囚禁更新人士為題的《等候董建華發落》,可是特首快將又換人之時仍沒太大迴響。然而,亦有意想不到的例子。

去年在釜山影展時於戲院看的《無聲吶喊》,便是難得的成功例子。


《無聲吶喊》取材自一宗在韓國小城內聽障學校校長強暴學生事件,然而事件在曝光後,因其法律制度的漏洞,令涉案人士雖然罪名成立,仍只獲判以緩刑,惹來社會強烈反應。有關事件在數年後被作者以實況形式寫成小說,然後再被拍下成為電影。

相比起《等》片來說,《無》片的迴響大得很,主要是因為電影正正掀起了不少人的傷痕。電影去年中秋前後於韓國開畫,結果令維權人士再度連續發起示威,就連電視台的新聞報導,也就相關事件製作特備節目作專題探討,矛頭直指韓國政府,令有關當局要為當年事件「翻案」,並需要即時修改法例。

從電影來看,成年演員的演繹,不及飾演被欺凌的小朋友來得實在。然而,電影雖然在被視為敏感的性侵犯情節及事件作平實處理,其不安之感卻油然而生。對於韓國本土觀眾來說,更是直擊要害。做到這點,卻又不能渲染,則是導演難得之處。

《無聲吶喊》在韓國的情況,有點像香港的《歲月神偷》,在上映時就社會課題議論紛紛,但在色彩上則沉重得多。觀乎近年韓片在港票房表現不理想,加上沉重題材在港也不是太受落之時,發行公司仍願意買下該片上映,也不是容易的事。

的確,很多時無心插柳的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從《無聲吶喊》這個例子像熔爐變成社會焦點如是,電影創作人無機心的創作,也同樣有如斯效果。正因為當天在韓國攪《無》片時的震撼,也在此借本網誌一角,談談這部明天在港開畫的電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