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無聲吶喊》太煽情,請不要忘記現實真的如此殘酷。在電影中,無聲吶喊的是沒有能力發聲的一群,在現實中,社會上無聲吶喊的人士更是比比皆是。低收入人士、籠屋劏房戶、雙失青年、N無人士,就連草根、小康,甚至中產人士,也會遇到無聲吶喊的時候。

這全是只顧社會經濟發展而妄顧人性尊嚴的後遺症。

這個「正義vs前途」的選擇題在電影《無聲吶喊》中有很清晰的比對。年輕教師帶子洪郎,為了生活討教席,離開親女老媽,到偏遠鄉鎮的特殊學校執教鞭,卻揭露了蛇鼠一窩的校長教師(他們甚至不懂手語),假借宗教之名,收集善長捐獻發展學校的募款,建立鄉鎮發展者的形象,名利雙收,更收買人心,建立利益集團,對外滿口仁義道德,實質卻是披著羊皮的狼,虐打甚至玩狎只有9歲至10多歲的聾啞幼童。由於當地警察長及校工均收受了利益,5年來,幼童都活在魔掌之下。

直至從首爾來的教師揭發了暴虐惡行。

正當大家以為正義平等得到彰顯的時候,勢力人士用錢收買了幼童那些目不識丁的年老父母,又用擔保前途令檢察官棄明投暗。當然,勢力人士亦有向年輕教師埋手,利用他帶子洪郎的身份負擔,用光明前途利誘他放棄幫助幼童起訴校長老師。年輕老師面對誘惑的決定,令人鼓舞卻更教人心酸。

鼓舞是他對追求正義的執著與堅持,心酸是他為了正義而令自己及一家人負出了很大的機會成本(有錢醫女兒的病、還清母親家的按揭、自己也可以在首爾執教)。正義本來是人所追求的事,但在天下烏鴉一樣黑的社會生態下,追求自由、正義、平等的人,竟然要像殉道者一樣的犧牲。

追求自由、正義、平等本來已經不是易走的路,在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冷漠社會,更是一條孤獨的單程路。在這條單程路上,更有數之不盡的既得利益惡魔在阻撓。

看罷電影,想到校長教師虐打玩狎幼童的獸性,未必是與生俱來的,那更加沒有令人原諒的餘地。常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校長教師是少數的特權階級,是制訂制度的一小撮人,明顯地,有人利用特權來欺壓弱勢,在一個官官相衛的利益集團管轄下,被欺壓人士的聲音往往被收細隱藏,成為沒有人理會的一群,由於被欺壓人士勢孤力弱,在不利抗拒的制度下,無力反抗。因此,特權階級對弱勢社群的欺凌變本加厲!
從電影回到現實,這不正正是香港(甚至全球化後各城市)近年的狀況嗎?社會上無聲吶喊的階層涵蓋面將愈來愈大,生活因而變得愈來愈艱難,要改變現狀,得要從社會政策中入手,可是政府往往以「要平衡各方利益」為擋箭牌,實際是傾向發展靠大財團推動經濟的政策,以為大財團在港投資,便可保就業率,卻忽略了維持就業率不等於人民生活得到保障(極其只是減輕政府的福利開支)。在自由市場經濟的政策下,租金成為了地產大財團的金蛋,衍生更多關乎民生衣食住行的生金蛋機會,政府對民生的承擔低智地讓路給財團,像領匯導致小商戶面對急升的租金再難以自食其力,租下來的連鎖店更直接推高通貨膨脹,貧富懸殊進一步加劇。

實況就是香港版本的無聲吶喊,在競爭激烈兼發展愈趨單一化的香港社會,名成利就成為了成功的唯一標準,利慾薰心,道德要讓路,為了數千元的手機出賣自己的身體與尊嚴的報道已經不再是新鮮事,中學生援交平常得像一份暑期工,最驚人的是當事人把援交當成拍散拖,平常得像一單道德交易。來不及後悔,物質的快樂已經把過去與尊嚴拋諸腦後。

更噁心的是,有其身不正的人,借「為社會弱勢社群發聲」、「為人民發聲」的形象來抬高自己,其實只是借受眾的無知來推廣自己的形象,民眾的聲音是市場學的子彈,利用這些子彈來推舉一種信念,是正是邪?將等同希特拉與昂山素姬的分別。

無奈,每個國家、社會、民族,自有各家的命運,個人能夠做到的,就只有撫心自問,你做的事情對這個國家、社會、民族、你的同類、你的家庭、甚至你身邊的那位有甚麼影響?

就像電影中的那位追求正義的教師,他做了一件改變社會、維護人性尊嚴及人權的事情,比起那些為了一己私慾而妄顧別人死活的所謂成功人士,你覺得誰更成功?

我認為,能夠維護別人和自己的尊嚴過的一生,這輩子才算得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