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發行的印度電影《作死不離3兄弟》在上映廿五天後成為票房冠軍,也許令不少觀眾以至行內人士感到意外。到底安樂發行何以將電影造就成為票房冠軍?今天就試來探討一下。
《作死不離3兄弟》其實是一部長近三小時的印度電影,在上映以前,能在香港上映的印度電影幾乎是絕無僅有,而電影原於去年上映,不知原因下延至今年才開畫,而電影的影碟早已流市面。
對於發行公司來說,片長百四分鐘已需要上調票價,像《作》片超長的片長加幅更會要命。結果安樂發發選擇在自家戲院上映,以將其上調幅度壓至五至十元左右。
從上映場次來看,《作》片首天安排於13院映43場,其票房成績算是一般。但在同期對手不強之下,周末維持首周維持約43至44場左右,到了次周首天因多片開畫而縮至37場,不過在部份電影如《無價之寶》票房不佳及次周上映電影表現不理想下,電影於周末起將場數轉撥給《作》片,在次周周末與周日獲逾50場上映,而電影在入座率上幾乎已收復九月八日下跌兩成的失地。
在次周入座能維持首周水平後,中秋節假期更增至57場上映,令入場更幅上升。到了九月十五日新片開畫時,《作》再度縮至38場,但其後因部份新片表現不佳下再度增場,除了第三周周末票房較第二周錄得升幅外,就連入座也錄得五成,反映其口碑已開始滲透。
不過《作》片於第三周表現神勇,同時也跟電影放映時間調節有關。一般而言,長約三小時的電影,大家會以六點半與九點半為開場時間,不過安樂在旗自家院線,開畫,但調動映廳及各片場次微調下,將六點半的一場變成在另一映廳映七點餘的場次,對於剛下班的觀眾十分受惠,也為票房推高提供源動力。
在九月十八日的周末票房錄得升幅後,電影於周一已減少縮場,維持49場的上映,到周三時票房亦較次周為佳,令電影於上周四第四周起再度增場,周末加增至七十場左右放映。而電影於增場後,票房繼續爬升之餘,入座率也只有輕微下跌。
其實,安樂發行將增加周末《作》片的場次,同時調動時間令三小時的電影能同時提供七時多與九時多的場次,令電影在傳播口碑下,更令觀眾較易編排觀影時間,再加上票價相對地沒完全上調,也令電影票房捷捷上升。
《作死不離3兄弟》在如斯的成績,驟眼看來是票房奇葩,可是實際上其實電影在發行過程中,與院商配合造勢,也功不可沒。
kent
香港人乃跟風動物,只要《作死不離3兄弟》在國慶檔期期間並未大幅減場,估計最終票房收入,將可達1,000萬。
Ken Resurrected
That will be a great figure. Hope this may open the door for more Indian movies to be released.
123
多謝 Ryan 用心獨到的分析!
passing by
Thank you indeed!
d.p.
Is there a original soundtrack (CD) of this movie? Which shop can I purchased in HK?
srk
重慶地下中間dee’s shop可能有
srk
此片收得,Amir Khan自導自演的《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 可以乘勢發行
Agnes
安樂揸手的另一套印片, 如無估錯, 極可能是《Taare Zameen Par》(原意指”地球上的星星). 一來兒童電影易入口, 二來又是與教育制度有關, 再加上學習障礙的題材, 能夠製造社會話題. 三來主角Aamir Khan 以《3 Idiots》在香港打響知名度, 這套《Taare Zameen Par》他不但有份演出, 更是首次執導. 如果安樂買了 《Taare Zameen Par》, 絕不意外. 反而其他印度電影, 就算商業味道重也難在香港作marketing.
QED
其實去 eBay 買都好快送到,又唔算貴,
我買左隻連 shipping 都係 HK$70 左右,
唔洗一個星期就從印度送到。
check過係正版。
phyllis
如果票房好就”香港人乃跟風動物”, 如果票房不好就”本地觀眾大多口味單一視野狹隘” 或 “香港人是華語區口味相對最排外的地方,視野相對也是較狹隘的” (來源: http://hongkongfilm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178827), 為什麼不是因為影片本身質素影響票房呢?
部份香港人想法相當負面. 當然好質素的影片不一定有好票房, 但像安樂的老板, 想方設法解決排片上的困難, 創造奇跡, 這不正正是香港人的優點嗎? 為什麼一定要責怪其他香港電影觀眾而抬高自己呢?
地通拿
我又唔係咁諗,睇過呢套戲的人幾乎有讚冇彈,所以吸引不少人去看。
longhair
123
有口碑, 尤其沒對手的日子,加場有幾出奇? “發行及戲院配合造勢”有幾出奇? 這只是有質素影片事前被低估的結果, 就像當年92黑玫瑰對黑玫瑰,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新不了情…以至鐵達尼號(當年美國首周只有二千幾美元, 大家以為佢仆直, 點知連續十幾個星期都係二千幾萬) 相反無間道II首周1500萬, 到落畫只得2200萬, 唔通你又話因為發行同戲院唔配合造勢?
shtmanhk
安樂九十年代末期的票房奇葩(點蟲蟲,小鞋子,生死諜變,中央車站),己摸清了如何將發行與院線完全配合.旗下院線規模愈大及分佈完善,就可不假他人手百分百獨市生意.
泛亞九十年代盛世時期旗下主流及非主流電影票房不斷創佳績,也是受惠於發行與院線能完全配合.
近年UA發行日片成功院線配合也功不可沒,但其他沒有院線支持的發行商就難有這種優待了.
本地電影市埸是否也充斥發行霸權? 真的見仁見智.
Ken Resurrected
If it is used for nuturing a good movie and give it a chance to shine, not for purpose of market domination like TOY STORY 3 or TRANSFORMERS 3, then even if there is 發行霸權, it can be used for a good cause.
I think the success of 《作死不離3兄弟》is a positive one. I will not view it negatively.
沈浪
《作死不離3兄弟》賣座雖然可喜, 但絕對同意”香港人乃跟風動物”,而且看電影的品味亦實在不敢恭維, 看看「喜愛夜蒲」這類斕片票房也可超過七百萬, 實在難以想像!!「像安樂的老板, 想方設法解決排片上的困難」這亦不大封, 江志強可是擁有自己的院線呀!!
Ken Resurrected
What does “香港人乃跟風動物”,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喜愛夜蒲?
Anyway, if the assumption that 香港人乃跟風動物 is true, then they have expanded their horizons and embrace something fresh, and I see that as a positive thing.
Why do people here like to spin things in a negative way?
看戲
咸魚青菜各有喜好, 用不著拿不同的戲種來比較吧? 再者說 “香港人乃跟風動物” 想表達甚麼? 我不覺得有人先看看觀眾反應才考慮去不去看是一件負面的事, 定還是想表達出自己不是香港人? 或自己從來都第一個衝去看電影? 自己很與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