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影修復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很多經典的電影也需要復修,可是不是每一部的效果都令人滿意。
到底,修復電影的目的何在,實際又應怎樣去做呢?今天就借個機會來探討一下。
修復電影,一般而言主要目的就是讓原本的電影能夠更可以長久地保存,達至其傳承的效果。在復修的過程裡,一般會使用的方法就是先將昔日的菲林進行清潔與電子掃描,再抹其塵跡及修補其耗損的地方,再經過一些的處理,最終以數碼格式處存,而戲院則會播放其數碼格式,一般而言屬DCP格式。
不過,在修復與掃描過後,有時其顏色會跟菲林呈現的顏色有所不同,而部份耗損亦可能需要後期加工處理。這些情況如何處理,將十分影響其質感。
有些公司的復修,將會對一些顏色作出調整,變得更為鮮艷,有時甚至會令其原本微粒的菲林變成高清畫面,甚至會幫一些人物變得漂亮。雖然這些看起來畫質看來高了,畫面更美了,可是卻弄巧反絀,因這些效果反而抹去了當年電影的質感,也抹去了當年電影應有的氣息。
修復的意義,在於以現今的技術,將昔日的電影保留當年的風味。保留的風味,當中包括當時的年齡,當年以粒顯現電影的質感等。若能做到與當年的菲林放映同樣的效果,有回當年的感覺,雖然看起來仿如沒甚麼特別,但是這樣做得不著跡的,也許更為困難。
Tony
今天下午首次觀看此片, 最驚訝是片中拍到中一讀過的英文科課本, 書名叫”New Access”, 出版社是牛津, 白色封面是中一 (片初鍾楚紅家書架上), 黃色是中二 (公園有幾個飛仔撩的一幕), 封面最大特色是, ACCESS六個英文字母, 由一扇門口走出來, 而且有上中下三層共18扇門, 不知道具買手如何找到?
之
看復修後的舊片(如邵氏影碟、now140台等等),個人認為最失真的反而是字幕。電影經過復修後,字幕由原本印在菲林上變成按一個掣就不顯示的電腦文字檔,有些舊片的字幕甚至將原本的廣東話字幕變成合乎大中華地區的白話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