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9464257713

(「講。鏟。片」按:以下文章以Agnes投稿提供,特此鳴謝。)

每一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首先公布的是官方宣傳海報。海報代表當屆電影節宣揚的理念,也替電影節作形象宣傳。第三十七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宣傳海報,由本地平面設計師羅曉騰(Ken Lo)負責設計,設計概念以中文字「想」字為設計主題,比喻光影世界為無限想像之旅。


筆者發現一個現象:近年本地平面設計(尤其是標誌及海報)都傾向以字體成為構圖的一部份的風氣。「經典」例子莫過於喻意騰雲駕霧,但遭多次戲謔模仿的香港「飛龍」標誌、北京奧運以融合中國印章和漢字「京」的會徽設計,反應也是彈多於讚。筆者雖不諳設計學,但也知道設計標誌及海報,必先顧及其流通性,設計不論繁複或簡潔,需考慮觀者的認知。成功如體育用品品牌Nike標誌,或香港清潔運動「人見人憎」海報,兩者深入民心的程度,相信亦無需多費唇舌解釋。

以中國字體融入設計的做法,非高手難以駕御。設計師採用中文字體為設計主體,先要對字體與傳統有豐富的認識和理解,既要平衡字體與圖像的結構,亦要考慮到中國以外的人是否也明白設計中所帶出信息。本地設計往往以取悅機構高層口味為先,沒有周詳考慮設計語言上的差異,結果出現「飛龍」變「飛蟲」的尷尬田地,此後更被一玩再玩,後患無窮。

是次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海報字畫、構圖和用色,貼近八十年代的設計風格。選用黃色及紫色兩種對比色為主要顏色,構圖上傾向簡單為主,以幾個與電影有關的黑影圖案,配合「想」字筆劃延伸出來的線條。筆者一看便聯想到經典電子遊戲「食鬼」(Pac-Man)的遊戲造型。但紫色顯出極重的壓迫感,背景的鮮黃色亦令視覺產生刺眼的感受,整體上沒有令筆者對這張海報產生強烈的正面感應。

這種以字體為中心的海報設計,香港國際電影節早在三十年前已使用過。以1980年第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宣傳海報為例,以今日的設計水平來講,構圖也許過於簡單而欠缺繽紛,但設計者的心思值得讚賞。海報上以電影的「影」字為主題:影字的撇劃注入紅、藍、綠三色,比喻光的三原色、三撇嵌入菲林影格,比喻電影轉動格數。設計師在電影的特色中抽取了箇中元素,匯入設計語言中,並不過於簡單,相反卻是以靜制動。以字體設計應用在該款海報上,出於純粹表達電影的構成元素,多於想推銷中國文字的特色。即使不懂中文的外籍觀眾(電影節一直以放映外國電影為主),單憑海報上的設計,對活動的目的一目了然。

新一屆電影節海報的「想」字,明顯沒有向非本地觀眾直接傳達「無限想像」的意思。相反,他們可能要呆站在海報前空想一回,甚至像紫色的「想」字一樣,走進語言的迷宮。相比去年貌似燃點人頭的「火鳳凰」,過往的「皮影仔」、「爆谷剪影」、「蝸牛疊屋」等劣評如潮的設計,今屆的海報設計無疑有所收斂。但比較電影節自成立以來的海報設計,觀眾對本地設計水平走下坡的事實,了然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