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750487694

新春期間,也許本地沒有太大的新聞,可是一些新聞的素材,也許更為駭人。其中一天的蘋果日報,揭示了銅鑼灣的藥房竟然比起便利店多數一截,難道銅鑼灣真的有這麼多的病人麼?

也許,真的病入膏肓,不過病的不是我們,而是香港的政治、社會以整體規劃。


大家別以為這些藥房為香港居民而設,因為你走進藥房嘗試購買藥棉或藥水膠布這些一般藥房的必需品的話,他們均說沒有發售。但是,店內最多的,卻是奶粉、藥油甚至是參茸,這些藥房的客源從何而來,不言而諭。

其實,一個銅鑼灣,在十五年初可以說是變到令人呆了。在這一區,要找食肆的話,大街地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只能屈居於樓上或是小街。最易看到的,只是大大的名牌窗櫥,或是一大堆在門外堆於奶粉罐的藥房。這一區要找家文具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這種崎型的社區,的確是一種病態。但是最為諷刺的是,當這些地區的藥房越開越多之時,情況便越趨嚴重。目前,銅鑼灣、尖沙咀及旺角這三大旺區,幾乎已接近完全淪陷。

到底,一個社區的組成,是該靠不同類型的店舖組成的多元社區,還是只是一個只售香港人大都不賣的藥品與奢侈品的所謂消費熱點,實在值得令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