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講。鏟。片」按:本文內容以上述圖片完全無關,但又息息相關。)

倘若大家有留意我們的票房文章的話,不難發現我們很多時候都會用「以量取勝」來形容一些電影賬面票房較佳的狀況。到底,何以會要用上這一套的發行模式呢?


「以量取勝」的狀況,一般是容易電影本身入座率未必很高,每每只告場次或是較可的票價,在入場人次相若更略少的情況下,因場次與票價因素取勝。用上這套的,水準欠佳之作實在為數不少。

既然是水準不佳,為何仍要這樣去做出「舢舨充炮艇」的狀況呢?

其實發行公司在電影開畫前,當其發行電影的質量大都心裡有數。一些電影也許在有著一定程度的吸引力,惟電影的水準不佳。發行商或會預期在開畫過後,票房會因其口碑不佳,在周末與周日出現爬升不佳甚至是倒跌的狀況。倘若在淡季沒太大競爭下,採用「以量取勝」的發行模式,可以吸納一些目標觀眾。場數愈多,能吸納票房的能力也愈高。到劣評湧現之時,主要票房可算是「袋袋平安」。

當然,發行商用上這一套,也同時需要院商的配合方能成事。至於觀眾,在中伏多時,也許也懂得其分辨的方法,不會次次也「中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