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server-php-blogId-41256-resource-3177273-FDC-1.gif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創意香港於今年三月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希望可以藉此提拔新晉導演與製作人。有關活動將透過比賽尋找合適的新導演與電影團體,並由電影發展基金全資提供撥款資助拍攝。正當有關的計劃將於下周二截止之時,「講。鏟。片」將會分不同部分探討有關計劃的可能性。

今天,我們先從資金開始看起。


是次「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指的是以故事劇情為主、片長至少達80分鐘,並適合在商營戲院放映的電影。計劃分為大專組及專業組兩個組別,前者設有兩個獎項,每個勝出團隊可獲資助最多二百萬,後者則獲最多五百萬的資助獎項一個,參賽導演必須是初次執導。

根據有關的計劃指引規定,製作公司不可引入政府以外的投資者。此舉意味著得獎的團隊只能以電影發展基金提供的資助完成製作。

以今時今日的香港電影市場,五百萬的成本,要拍一部至少80分鐘片長的長片,只能將一切成本壓得很低方能成事。但是,將成本壓得太低,又會影響其製作水平,也許未必可以找到合適的演員,結果換來拍出來的電影在市場成效打上折扣。當然,五百萬成本的電影,也有一些異素,但是例子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當五百萬的專業組看起來十分困難之時,只得最多二百萬的大專組則更形困難,結果每每只能利用院校的資源,但是拍下來又會是怎樣的水準?是長版本的「鮮浪潮」電影,還是另一部《咖啡,或茶》呢?

的確,使用公帑來拍攝電影,資金運用需要小心,但是在小心之餘,也需要顧及市場的現實性。拿著二百萬或五百萬拍一部所謂的商業電影,也許電影發展基金想的是另一部如《狂舞派》之類,但是觀乎有關計劃,即使獲勝,有關計劃在獲勝後一年便要上映,如斯的「效率」,到底又可以有甚麼水準出來的呢?

政府拿著錢資助所謂的電影發展,給的資金不多,但在資金要求卻十分嚴苛,也許令不少人士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