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

觀眾入場觀賞電影,每每有不同的層面及要求。近年來,電影以年青人為題的「熱血」電影抬頭。「熱血」這個元素重要,因為是吸引觀眾的核心價值。但是,電影每每需要在熱血之後,提供再深一層的意義。

近期的例子,便有魏德聖監製、馬志翔執導的台灣電影《KANO》。


要看棒球電影,其實不一定需要看《KANO》,日本有真人版《Touch》、香港則有雲翔與劉國昌合導的《無野之城》,又或是現在陳志發執導電影發展基金劇情片計劃的《點五步》。不過,《KANO》在台灣的迴響超乎預期,台灣上映的第三個周末衝破二億新台幣大關。

電影有如斯的成功,必要修件便是電影有著本身的靈魂和態度。看看香港近年獲得口碑與迴響之作,無論是郭子健與鄭思傑合導的《打擂台》、彭浩翔的《低俗喜劇》、黃修平的《打擂台》以至是林超賢的《激戰》,各有自家的主題、態度與堅持。

《KANO》從簡單的角度,描述的是台灣南部一隊由不同民族球員組成的地方棒球,由一隊沒有紀律的球隊,在新任教練的指導與訓練下,成為一支可以打進日本甲子園決賽的電影。不過從這一層面開始去看,電影中間帶著的不同層面。先是球隊雖然由不同民族組成,有日本人、漢人及原住民,但是他們與教練並沒有任何種族矛盾,而是就同共目標進發。而夢想一步一步達到,箇中也同樣需要付出代價。

《KANO》的故事,看起來是熱血包裝,但當中包含的歷史與民族的意義也同樣重要。台灣有著濃厚的棒球文化,但是近年棒球界亦曾受到作假的困擾,令不少台灣民眾非常無奈。當台灣棒球界嘗試重建觀眾信心之時,電影的上映也特別有意義。

其實,觀眾支持的電影,不一定在乎其製作規模。雖受天時、地利、人和影響,但是有心之作,最終還是能夠打動觀眾,成為心目中的重要電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