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對於電影製作人來說,如何接受不同意見改善電影質量並不容易。在改進、改動與取捨間如何既回應觀眾而又有自己的味道更不易為。從蔡敬文製作的獨立電影《不設房》裡,可算是極少數能做到這點的製作人。

蔡敬文執導的《不設房》以一名因不滿政府於是以縱援渡日的青年為題的故事。電影於去年十月的香港獨立電影節的賽前熱身放映活動曝光。然而,無論是對於製作人或是觀眾來說,該晚的水平並不理想,事後針對的除了個別場面外,特別針對了片初部份無法描述主角背景的情況。

事隔八個月,導演蔡敬文完成新版《不設房》,並剛於六月三日放映,全院滿座,觀眾反應明顯地較首回理想得多。

相比起舊版本來說,新版本的改動不少。當中較為主要的,便是加回「前傳」部份,清晰地交代了主角去拿縱援的原因。在原因只以零碎片段希望觀眾理解之時,卻發現了表達得隱晦,於是索性回到觀眾視點。

至於另一個改動,則是片中一幕描述男、女主角需於一幢紅磡唐樓以樓梯從地下走上八樓的處理。該段長約近三分鐘,初版放映時沒有配樂,看起來只予人重覆之感。在重新處理時,導演並沒有刪減其篇幅,不過卻修出其他視聽上的加強,例如在畫面右方以圖像表達他們上樓的情況,同時聲效上加上配樂與對白,令場面較前版豐富得多。

上述場面的改動,有一點是十分重要,就是製作人雖然作出改善,但並沒有因此將自己的堅持完全抹去,而是作出強化。對於電影製作人,特別是獨立製作人來說,製作時難免會有堅持,但如何在堅持之下同時顧及受眾令其溝通順暢,則又是一門藝術。

只要能掌握上述的窺門,再加上基本編、導、演及其他環節的配合,全片的成績,相信絕對不會難看得去那裡。對於蔡敬文先生在首回試映後的大量意見仍能細心聽取及改進,最後修成正果,也予以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