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id-wp-1434870788894.jpeg

近年來,香港電影除了嘗試與內地合作開拓中國大陸市場外,還嘗試與部分東亞地區電影新興市場如韓國和泰國等合作。但是,卻又帶來另一個於製作以至執行上的挑戰。

(「講。鏟。片」按:本文內容或談及電影《赤道》與《殺破狼II》的詳情情節,敬希垂注。)


當一部電影涉及中國語言地區時,香港的製作人員對於粵語、國語與普通話的對白有著一段掙紮期。目前雖然看起來三地人士「自說自話」雖然不一定完全合理,但是看起來至少觀眾感覺舒服。

不過,就以過去兩個月上映電影為例,寰亞發行的《赤道》情節涉及韓國,當中還有片中飾演特工的池珍熙與崔始源來到香港辦妹。而過去周四開畫的《殺破狼II》則涉及香港與泰國互動的情節。韓語與粵語,又或是泰語與粵語又怎去溝通呢?

正常的做法,也許是翻譯在場,又或是雙方一起說同一種語言例如英語等。不過,前者會將劇情推進拖慢,而且十分煩厭,後者也部說起來並不好聽,除時被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找出笑柄,兩者看起來於執行上均不理想。

最終,兩者選擇了科技這一門發揮創意。當中《赤道》便出現韓國演員與香港演員齊齊帶出翻譯機,於是大家可以「自說自話」,然後便可以翻譯機明白箇中意思。至於《殺破狼II》則更貼近生活,使用手機翻譯軟件便直接將粵語與泰語互相翻譯,而且效果還要是「真人發聲」。

如斯的科技水平,也許看起來不太合理。但是,當一部電影涉及多國語言時,如斯的方法,也許是沒法子之中的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