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電影節的電影該只於主節期內播畢,不過近年來香港國際電影節卻每每出現下半場的活動。

到底,這類的做法是不是好事來呢?今天不妨試來探討一下。

對於全球絕大部分影展來說,節期即使只有七至十天也好,一般在節期完結便算,繼後放映其實並不常見。即使像韓國富川的國際奇幻電影節雖然節期在閉幕後一至兩天才完結,繼後的放映數目其實不多,也只以放映已在節期期間放映電影為主。

相比之下,香港國際電影節在這方面的處理可算是截然不同。就以今年為例,其中一個專題為越南電影回顧,選擇了十二部電影,而大部份電影都放映兩場,可是只有其中的兩場於電影節的主節期放映。結果縱使選片其實不俗也好,入座率只有一至兩成。

其實電影節所以出現下集的產物,跟長期以來香港國際電影節本身的定位有關。過去這個影展主要目的是讓香港觀眾看多點不同地區的電影,節期安排於十六天,更曾有段時間延至廿三天。可是為配合全球各地對國際影展全新的規格,將節期放回十六天又發現想放電影不多,放是想出了下集的形式。

其實這個放映,不一定是作為電影節的下集,倘若將當中的環節「分拆」包裝,也許亦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宣傳上也許更易吸引目標觀眾.不用弄到如今入座偏低,對觀眾及選片人士而言也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