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紀錄片產量向來不多,當中在現時的政治氣氛與環境下,涉及社會議題較多的也許是成本較低的獨立製作。攝影師出身的杜可風,透過網上集資的方法籌得資金,拍攝了紀錄片《香港三部曲》,紀錄了三個不同的族群對於社會的體會。
《香港三部曲》一共分為三個章節,分別以學生、青年和長者的視點來看香港,分別以「開門見山」、「愚公移山」及「後悔莫及」作為主題。雖然分為了三個部分,不過其實片中的不少人物,如Beat Box少年也會在三個部分出現。「開門見山」的部分以學生的角度出發,當中既有不想上學的學生,也有因為家庭出現突變而對神鬼迷信的學生,亦有拿著蛋撻去派的人。箇中的對白,可以說是來得直接,或令觀眾有點意想不到。然而,在不同學生的表述裡,可以看到在不同環境下產生的狀況,例如其中一名男學生因為被家庭不斷催促成績補習,致他選擇逃學。
電影繼而進入第二部分「愚公移山」,並且以香港去年爭取真正普選的雨傘運動作為主題,當中記錄了在金鐘佔領區的不同情況。而採取的角度並不在於抗爭的激烈,反而是在佔領期間各人的生活作為主題,至於主題何謂是「山」也不言而諭。在描述的視點,既有在現場見証佔領區的派遞,亦有透有畫面來看一些較為激烈的狀況。
第三部分「後悔莫及」則以多位長者參與極度配對的派對作為主題,從有關的過程裡,看到一些活動舉行箇中的荒謬。作為長者也許害怕孤獨終老,未知是否因而選擇希望藉這些電車極對配對來找伴。但是實際上看起來,其實又未如所料般投入。就連負責的義工與護士,看起來也是充撐場面。
相比起其他的紀錄片,《香港三部曲》的文字描述不多,而且在訪問的過程裡,也不像一般紀錄片很多時看到訪問者的情節,反而像是將畫面配上錄音作為旁白為主。杜可風的攝影向來凌厲,在《香港三部曲》亦不例外,從電影對於金鐘佔領區期間拍攝的角度,在靜態之餘亦有一定的留白空間讓觀眾感受與思考。雖然說是紀錄電影的形式,但看來曾執導《三條人》的杜可風也用上了不少的意象。當中部分如迷信的小紅帽拿著聖水為不同的人供水,以至電車隨著一眾長者下車後再有學生上車,也許反映了希望與人生歷程。
整體而言,《香港三部曲》作為第三部杜可風執導的電影來說,仍是採用了影像先行的方式來處理電影。在紀錄片對於劇情的需要相對沒那麼高之下,以不同人物的故事來說不同年齡層的世界算是成功。電影在攝影之下,可以讓觀眾就著片中不同人物在這個時代的行徑有所思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