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影展來說,拷貝不是一早在自家地方存倉等到影展放映,而是每每要從海外速遞拷貝過來。但假手於人,結果總不能完全盡在掌握。任何影展在一定的年資後,總會出現拷貝速遞未能如期到達的情況。

問題來了,電影節方面可以有甚麼可行方法處理這些「突發事件」?

最基本的一招,當然是取消場次,以其他電影替代或退款處理。不過這個方法從電影節立場來說,並不是最佳的方法,因為一來退票會在票房收入上有所損失,而且有著大量如斯情況,會影響其影展聲譽,故此對於全球絕大部份影展而言,這只是一個下策。

其中一個方案,就是要求即時附運另一個拷貝過來。這個方案聽起來十分容易,實際也是另一回事。因為雖然電影也許於當地上映時印了多個拷目,但用作國際影展放映含英文字幕的拷貝有時只會有一至兩個,多於一個還可以附運,但孤本就沒法,要再想方法。

退而求次,就是尋求其他可行放映的格式,如一部電影原擬以35米厘放映,在拷目無法找到下,便要考慮其他格式,無論是數碼、高清、Digital Beta甚至Beta也得去想。有些影展甚至連家用的Blu-Ray或DVD格式也在考慮之列。

不過,即使找到合適格式,另一考慮就是附運時間,以速遞方式有時因不同地區,短則一天,長刖三至四天。就是一部電影遺失拷目為例,重寄拷貝要四天,找來Beta版本要兩天,但電影於三天後及五天後分別有放映場次,在這情況下,一般影展會選擇安排三天後的場次以Beta格式放映,五天後的場次以重寄的拷貝放映。

對於觀眾來說,格式突然轉變有時不會獲悉。不過會否通知也視乎不同影展的做法,像有些影展放訂票小冊一早標明放映格式,有所改變便要通知觀眾,並提供相關票務安排。當然,觀眾雖然在同一影展看同一部戲,但碰上如上述的突發情況時,也許會看到不同的質量,也許觀眾會對此有其意見。不過,從電影節的營運角度而言,他們的重心是先考量場次能否如期放映為先,格式則是建基於可放映下再行考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