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最後一枝蠟筆》:製作尚可,童真盡現

image

香港電影在商業運作的模式下,以兒童為題的電影一般難有市場。香港青年協會製作的《最後一枝蠟筆》,可算是近年難得地以小學生的視點來出發的電影,而在獨立製作上亦沒有一般商業電影的元素,希望可以更能打動目標觀眾。


《最後一枝蠟筆》描述了一家小學的五位來自不同背景小學生的合唱團,當中包括從美國回來的Kathy、來自香港的福嵐、六年前從廣東來港的陳婷、陳婷在港出生的弟弟熹及同樣由廣東來港的歡。五人因一次進食由婷母提供的炸豆腐致食物中毒開始認識,而其中更惹來陳婷與Kathy媽媽之間的不程,從中也揭示了各自有自家的問題。然而在暑期期間五人一起參與了赴粵山區的交流團,在最後一天的歷險行程中,五人在山區與大隊失散,在手提電話沒有訊號下,五人在山區需要求生。

整部電影若果說是一部兒童電影的話,其實也確實地以一眾片中小學生的事件來看整個歷程。電影的一眾演員在演出上可以說是實感十足,當中的原因之一。電影以幾位小學生作為社會的縮影,當中便將美國回流的Kathy因為不熟悉香港文化惹來誤會,而其母親與父親的家庭背景形式怪現在在電影顯出主題。而陳婷與熹兩兄弟因為其出生地點的不同,而婷每每被歧視忽略,反而熹便被寵壞而欠缺自立能力。而在五人於交友過程中,也可以看到各在人在性格上所惹來的衝突。雖然在故事流暢度方面可以再有所加強,但仍算是達到電影表達其主題。

在演員表現方面,一眾演員其實並不是在電影裡演出的常客,故在在演出方面也許有著不完善之處,但是電影在成年演員的表現上仍算可以。相比之下,五位飾演小學生的演員在表現上卻是不俗。當中既需要劇情需要而扮演其不同背景,故此部分在對白上出現自卑、輕佻或是無知的感覺,但整體效果上仍見其童真,當中尤以片中在廣東省郊區與中國大陸學生交流方面尤為真摯。

在製件水平上,電影也許在製作經驗不算太多下,當中在中國山區拍攝的場面,部分場景在大錯幕上的畫質未算理想。部分鏡頭在運用上亦未算流暢。不過,在電影製作經驗不多的情況下,也許情有可原。

整體而言,《最後一枝蠟筆》在兩位導演亨利潘與翁偉微執導的兒童電影來說,雖然在製作水平上仍有其改進的空間,不過在故事上算是能於接近九十分鐘的篇幅,有著完整的故事以表達片中五位小學生之間的關係及背景。當中一眾小學生的演出可喜,並且顯現童真,實在是港片裡難得一見。

Previous

影片質素與市場表現的關係

Next

《陀地驅魔人》推出電影紀念漫畫

1 Comment

  1. par ker

    will support dv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