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兒》實確不容易吸引香港觀眾的目光。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連電影名字的意思也不易搞清。若不走進戲院,很難想像這個北京「過氣古惑仔」的故事,出乎意料地跟香港人有一份共通的共嗚。老北京人的眼中,胡同是北京傳統文化的靈魂,故事也從這些老胡同開始。隱居胡同的六爺 (馮小剛飾) 曾是一個橫行北京的老江湖,他跟兒子關係疏離,終日與鳥相伴。某天他發現兒子曉波因感情糾紛被富二代「三環十二少」-小飛 (吳亦凡飾) 扣押毒打。六爺為救回兒子,決定深入虎穴,再廣發英雄帖向昔日戰友求援,約定以北京黑幫最傳統的方式決鬥。
電影用了很多對比的敘述,先寫老江湖的智慧與時代進步的對比。六爺五花八門的江湖技倆,不敵跟年輕人飆車的水土不服,是一種老少咸宜的幽默。老炮兒也不只是聚焦在六爺一人身上,一個又一個的老江湖,有的不敵現實的折磨而低頭,有的順應時代而改變初衷。不但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也為主題埋下很好的伏筆。
除了時代變遷所製造的喜劇處境,父子之情無疑是電影的主線脈絡。單從曉波 (李易峰飾) 跟六爺的角度而言,這條父子主線寫得單向,而且並不完整。任馮小剛的演技再好,父親的情感再真,都只是一個反叛少年擴拒被愛的故事。兩父子的恩怨情仇欠缺前文後理,和好如初也草草帶過。雖然如此,正因電影著重對比的敘事方式,六爺跟兒子的情感,在小飛跟父親若即若離的關係下才能呼應出來。這份隔空描寫的兩段父子關係,不但讓個原為對立的奸角,變成對六爺的認同和尊重,也讓故事的父子情節變得相對完整。
生活在胡同裡的六爺,跟城市的格格不入,不僅局限在起居習慣之中,也充分反映在他價值觀之上。從六爺常常掛在咀邊的「情與義」,到小飛手上的古龍小說「小李飛刀」,都是象徵著中國人的傳統俠義文化。他堅持用老北京的方式解決問題 (相約於湖上決戰),這種意識形態對曉波、小飛與胡同裡的小孩有很大影響。讓他們相信這不僅是小說上的橋段,更令這些意識在聚義堂(六爺建議兒子開的懷舊酒吧)中得以繼續。導演把故事包裝得溫情諧趣,但中華文化的傳承才是電影的主題。
電影以喜劇包裝卻以悲劇結尾,賣的不是年華老去的傷感,反而是文化流失的悲哀。電影中的老演員夾雜大量的北京語對白,這些對白都跟年輕人絕緣。六爺讓小孩替他廣發英雄帖,可是當中有些寄不出的信件,不是地址錯誤,而是因為整個老區域的消失。導演借語言的淘汰、地域的消失、甚至文化意識的改變來表露對北京的情感。雖然《老炮兒》未必是香港人熟悉的環境,但電影對於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寄望,跟香港人希望守護核心價值的熱衷是完全共通的,這是電影最令人意外的地方。美中不足的是電影後半部頗為鬆散,親情的主線急轉為內地打貪的情節也是模稜兩可,刪減一些不必要的支節,必定讓整體的評價提高更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