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方日報

昨天香港發生「急性盲搶鹽」事件,不少市民誤信訛傳,以為鹽有抗輻射作用,爭相搶購,弄得店舖坐地起價,無論政府部門還是學者也要即時澄清。

在事件裡,到底有甚麼值得大家留意之處?

謠言滿天飛到了一個極限,每每出現大量無知的說法。就以抗輻射的主題,未搞清楚原理使胡亂想服食碘片,當沒有碘片之時,就連碘酒也仿如太陽油般搽著,還以為「碘」字的字義跟「癲」字一樣。「癲」完還未夠,結果還來含極少量碘質的鹽也成為對象。鹽還不夠,就連鹽焗雞也來。可惜的是,將「抗輻射」誤寫成「擴輻射」,效果剛好相反。整個狀態不是中國領導層簡稱「胡溫」,而是「胡混」。

這些新聞,令很多香港人無辜地感到蒙上無知之恥,也令很多人說這些時怎麼可能發生。說得出這一個,主要是因為大家都從理性角度,分析事件的情況,再作決定。

在新聞事件上,大家會懂得用理性分析。可是轉到另一個版面,就變成另一回事。

看看的香港的娛樂傳媒,在需要應付大量的版面下,很多時出現將電影公司提供的新聞稿件搬字過紙,也會將一些明明只是藝人的私事變成連續劇。有時也會拿著一些聽起來也不像樣的傳聞先斬後奏。若果要談本質,其實跟「盲搶鹽」相距不會太遠。

只是,大家看到同樣荒謬的事,心態上卻截然不同。心想著這只是娛樂,即時提供了跟新聞不同的雙重標準。結果,八卦成了重要的指標,愛看人家是非由私下地說變成媒體報導。

回望一下,請問這些新聞又跟我們何干?人家「分燊家」,請問各位又會分到多少呢?也許去澳博旗下的娛樂場小賭一下機率更高。

其實,理性的分析,在娛樂傳媒上也同樣需要與適用。

不少讀者會說兩者標準不同正常不過,可是大家又覺得相距有多遠呢?將娛樂傳媒的準備不太去理會,不斷地發展會變成「愚樂」,而「愚樂」也可以漸漸地影響到常規新聞的手法與標準。看看同一份報章,相隔廿年,無論內容、文筆、焦點等都可以南轅北轍,好聽一點叫「與時並進」,難聽一點是「近墨變黑」。

今時今日要在報章裡找一段電影新聞,談何容易?

不要誤會沒有「愚樂」便會沒趣味,問題只是要找出趣味相比起來需花多點時間、心思與心機,成本當然高一點,但不代表不能。

當不少朋友追求飲食上的「少鹽、少油、少糖」同樣美味之時,大家又覺得娛樂傳媒能否同樣可做到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