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Years

今年柏林影展,由意大利難民紀錄片《海上焰火》(Fuocoammare / Fire at Sea)奪得最高榮譽金熊獎。是的,今時今日在歐洲,沒有事情比起難民問題更大件事。如果把電影看成是反映及探討現實的藝術,今屆的金熊獎是實至名歸。


懂得電影的人都知道,荷李活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可能是全世界最大型的商業娛樂電影頒獎show,但是論到把電影當作藝術來看待的,還得看法國康城,意大利威尼斯及德國柏林這三大國際影展。

回看香港,今年即將舉行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最佳電影又會在甚麼標準下誕生呢?如果以像柏林影展的角度與眼光看選,《十年》應該是唯一有資格成為最佳電影的一齣,試問今年又有哪一齣電影能夠像《十年》一樣,以香港人為中心,大膽推測假設十年後香港在中共管治下(極有)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又有哪一齣電影像《十年》一樣著眼於香港這片土地,關心在這片土地生活的人?

諷刺的是,這齣跟香港人息息相關,也能在上映時場場爆滿的電影,竟然在某些能夠影響電影上映時間的商業機構的自我審查下,草草上畫又草草下架,即使上畫後有口皆碑,但遲來一小步有心入場的觀眾,不少只能向隅。

筆者也是最近在金像獎評委場次才有機會一看這話題作,當晚在電影資料館舉行,九點場,124個座位座無虛設,全院滿座。

老實講,《十年》並不是最佳電影技巧的示範,然而,電影中五個故事,有四個都刺中香港人的痛穴,就只有第二個故事跟其他的故事調子格格不入,太抽象的比喻與演員蹩足的演技及講對白的陰柔演繹,除了令故事失去本來的張力及實感,亦令像我這種討厭偽文青無病呻吟式演繹的觀眾睇到一頭霧水。

不過,一齣電影有4/5時間能夠捉緊觀眾情緒、能夠有根有據地預視未來各種可能性、能夠令觀眾從擔憂中看見希望(至少今時今日仍然有人肯/夠膽去拍像《十年》這類對中共不敬、談及港獨可能性的電影),已經功德無量。

第一個故事《浮瓜》是政治現實?還是陰謀論想像?其實都是一廂情願,真相只有參與者最清楚。
第二個故事,連名字都記不起,也看不明白,我當他沒發生過,像劇中提到的:夢一場。
第三個故事《方言》,感受最深最切身,有一日唔識普通話,生活搵食都成問題,這預言其實正在一步一步實現。
第四個故事《自焚者》,講本土講港獨,不慍不火,無吹捧無誇張,眾人分析中共手段,極具參考價值,看見自焚者的真正身份,看見警察一棍一棍打人,淚眼不禁。
第五個故事《本地蛋》,是恐懼文革回歸的預言,亦是給資訊言論自由的情書。智叔教仔智者之言,其實點醒唔用腦,習慣人云亦云、逆來順受的香港人。

看罷《十年》,就像從水晶球看見了香港的未來,走出這個充滿政府風格的文化場地,天正下著毛雨,感覺份外傷感。

然而,我相信預言即使步向成為現實的方向,但是未來始終充滿變數,而其中一種變數,叫做有種,叫做希望。There is no fate but what we make,是另一個關於預言的電影告訴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