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ofCall1

恭喜《踏血尋梅》得獎後載譽歸來,重新上映導演版。綜觀歷年香港電影金像獎,一套電影實現大滿貫(即同時囊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男、女主角五大主要獎項),只有許鞍華做到(1995年《女人四十》及2012年《桃姐》),如計算最多獎項,王家衛2013年的《一代宗師》破天荒勇奪12個獎項,卻獨欠最佳男主角(當年梁潮偉輸給了《激戰》張家輝),金像獎有史以來只有《踏血尋梅》,能夠同時包攬所有演技獎項(最佳男女主配角兼新演員),風頭一時無兩。


白只演技無容置疑,春夏的確耳目一新,但她戲中其實不是演活一個妓女,而是一個新移民的角色,考慮她的年齡和國內背景,某程度上她只是「做返自己」,似乎太嫩,作為新人第一套作品就摘下影后,有點過譽,日後星途可能反而難走。

郭富城得獎更加意外,觀乎他過往作品,《踏血尋梅》一定不是他演繹得最好的一套,加上他戲份其實不多,是否男主角也備受質疑。若論資排輩,同為四大天王的張學友,被提名影帝6次落空,在《暗色天堂》裡一角分飾雙重身份,既是能言善道的牧師,也是日理萬機的跨國集團老闆,劇情更要演活由上司到朋友到傾慕者到被告的轉變,由不解到罪疚、善良到墜落、侍奉神到背棄神的心理變化,角色難度可想而知,綜觀他的表現不溫不火恰到好處,失落影帝確實有點替他不值。

觀眾或許抱著看演技的心態入場,但《踏血尋梅》的成功,其實不止於演技,編、導、攝同樣精彩。

我相信當今影壇,只有杜可風的瘋狂,才真正配合到翁子光的黑色風格,攝製出一套黑白彩色交錯、風格獨特的異色作品,行內一致推崇,今屆最佳攝影相信是沒有人會異議的。

一般犯罪電影,大多聚焦在緝凶過程或犯罪經過,懸疑片、驚慄片或劇情片的類型套路,翁子光卻突破了以上框架,以殺人動機取代凶案過程,查案為表,寫人為實,解構犯案者和被害者的心理,嘗試以文藝片的角度去表述一宗命案。無論在角色塑造、心理描述、人性刻劃三方面皆表現出色,編與導的功力爐火純青,翁導失落最佳導演,而且輸給已經出賣香港觀眾、拍文革樣版戲的徐克,我實感不公,輸在輩份,不輸於技術。

事問犯罪電影有誰夠勇氣編寫凶手在開場還不夠十分鐘便去自首?神就神在,觀眾明知凶手是誰的情況下,翁子光很巧妙地運用插敘及結構重組技巧,將凶案斬件式重現,並透過查案過程,一步步刻劃出犯案者和被害者的背景及心理,大膽棄用情節,反而用人物重塑來推動劇情,觀眾一樣被牽著走。能夠熟練運用回憶、往事、幻想、意識流畫面穿插於主線的查案過程上,而且整體對白不多,多用畫面交代,翁子光奪得最佳編劇,實至名歸。

《踏血尋梅》表面只是敘述一段凶案經過,既沒有批判,甚至乎有觀眾認為電影彷彿為凶手開脫。但以我對電影的個人解讀,踏血只是事實,尋梅只是過程,翁導要說的其實是「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從一宗血案出發,刻劃當代香港生活的壓迫,生無可戀的解自我脫。題材的確黑暗,論點或許偏激,但亦正正投射出當代香港的無奈、香港人的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