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ylynn

觀影之前,已聽到不少朋友對這部戲的評語是:「悶」、「以李安的水準來說太失望了」,然後得知此片在美國預影的評價也是一般,於是我抱著以為李安變了的心情入場觀看。

兩小時後,我寬了心。因為我發現李安還是李安。


這部戲的劇情就是一個叫比利林思的十九歲士兵,在伊克拉戰爭中為救上司勇敢殺敵的行為意外被記者錄下,此片段傳遍世界,突然成為國家英雄,在出徵中途更被召回國,參與大大小小的「表揚」活動,其中一個便是出席美式足球比賽的中場表演嘉賓。

比利林恩出席這項活動時,不斷穿插他戰時及家人的回憶,讓觀眾一步一步窺探這位「國家英雄」的內心世界及當日所發生的真實,與現實中的歌舞昇平形成強烈反差,顯示出所謂「國家英雄」的諷刺。

李安繼續以他只此一家對感情細膩的處理,即使我對軍旅生活感到陌生,但情是眾人皆有,因此也能成功刻劃出比利對姐姐、對軍方兄弟,及對上司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比利由懵懂的少年,突如其來的第一次殺人,及後的混亂、迷茫等心情,以至最後撥開雲霧,李安都一一鉅細無遺地呈現。當中一句「it’s sort of weird being honored for the worst day of your life.」,更是令人動容。

有人覺得李安選擇描寫這個比利,實在太平凡,他的經歷就是稀鬆平常嘛。這時我腦海裡突然閃出一句話:「這個世界太荒謬。」戰爭從來就不是稀鬆平常,一個人毫無原因地合法地殺死在地球另一角落的某人,只因他跟你所相信的不同,我相信這絕不是平常的事。也許戰爭距離香港、甚至美國本土也實在太遠,而現在資料泛濫,媒體無不以喧嘩取眾去奪取注意,加上恐怖主義降臨,一個炸彈每每炸死數百人。當大家都已對一切暴力習以為常時,便會覺得殺一個人、參與戰爭沒什麼大不了,更遑論要去了解這男孩的內心人性掙扎。

李安想說的就是人性。無論戰爭多無情。當你以為良知被泯滅時,慶幸的,我們還是保留著人性。

但,現在還有人會在意嗎?

技術層面方面,李安用了120格、4k和3D拍攝,以前所未有的真實畫面呈現在大銀幕上。

同樣地,李安這次的嘗試招來不少批評。例如「多此一舉」、「用3D拍文藝片」等等。同一句話:「這個世界太荒謬。」再一次應用。為什麼葉問可以用3D、復仇者可以用3D,而那些3D技術加了等於沒加,只是字幕浮起來而已,便沒有人質疑為什麼要用3D,而李安用四年打造的親歷其境體驗,便要遭受惡評?因為他們沒有去思考當中的意義。當然,絕大多數人就是覺得3D便是提供便好的官能刺激…就只是這樣。但李安,永遠帶著突破思維的他,決定把3D帶到另一層次:讓觀眾完完全全墮入主角的世界。

李安刻意用大量的主觀鏡、大得叫人窒息的大頭,就是要讓觀眾感受比利林恩的世界。當中史提夫馬田望著鏡頭向比利說話,我的有種想一拳打向馬田的衝動,然後大叫「你根本不明白!」

李安就是這個用意,希望把電影帶到另一個層次。告訴世界,3D的技術,除了提供感官激刺外,還可有心靈、感性上的衝擊。當中最最最出色的,莫過於中場表演那場戲,當中的反差、諷刺,調度、演員表演以至配樂,一切都發揮得淋漓盡致。我認為李安至少應該獲提名多次最佳導演。

磨刀四年,六十二歲的李安沒有固步自封,謙虛的他仍說自己在摸索著新的電影語言。

導演當中,我最佩服的有二:一個是奇連伊士活,另一個就是李安。兩位老爺爺在電影上已有莫大成就,但從不食老本,不斷尋找新的題材,研究新的拍攝方法,創造新的電影語言。

新嘗試當然有風險,有人接受,有人拒絕。但至少身處高位的他們,仍願意賭上自己的名聲一試。這就是對電影真正愛的表現。

也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線》不如前作般出色,但這就不能否定它是部出色的作品。

看後的確有點悕憈,因為又要等四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