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發行、黃進執導的《一念無明》於三月三十日正式在戲院上映。電影雖然也許在暊材上不是大家會常看到的款式,但是拿著多個獎項兼應屆金像獎八項提名,相信亦有不少觀眾入場。而在入場時,也同時看到如何面對一些平日我們避之則吉的事。
《一念無明》的故事並不複雜,電影描述余文樂飾演的阿東患上鬱躁症而留院,同時媽媽外在浴室死亡,在重新投身社會時,卻住進曾志偉飾演爸爸的板間房(現俗稱「劏房」),在狹窄的環境與社會的目光,才是對阿東的最大考驗。
《一念無明》是導演黃進與編劇陳楚珩合作之作,全片製作資源緊絀,演員基本上不在拍攝時收取片酬。電影描述的,便是談及社會裡一些不想看到但又真的存在的情況。
閱讀某天《立場新聞》訪問陳楚珩的文章,有一段我覺得是很實在:
「香港人因為工作壓力,工時又長,根本喘不過氣來,負面情緒沒法排解,很容易就跌入情緒黑洞,夜半獨自一人時會忍不住大哭,但明天又要裝出正常上班。每個人都被要求『正常』,面對痛苦要堅強正面,不要讓家人擔心。但事實是,受傷了就會痛,痛當然會哭會難過,為甚麼迫人樂觀積極?傷心難過還要被責怪成了家人朋友的負擔?」
人總有情緒的上落,我們在認識朋友時,不會看到完全只有正面或完全負面的人,有時正負兩極也會因不同經歷與時間而有所不同。只是,在社會環境下,大家被要求「正常」。結果,我們也要求朋友也「正常」,不能流露一絲負面感覺。
不過,不是每個人也可以忍得住。有些人無法忍受,有些人面對的情況,超乎他個人負荷,便會出現問題。
當你的朋友出現這狀態時,你可以有不同選擇。有些人要求人家一定要樂觀積極,傷心難過被責怪成了負擔。結果,他們會選擇性地只看好的一面。可是,當我們去認識一個人,並成為好友,根本沒可能切割感情。切割的話,根本只是被加工的人,並不是一個人的全部。
結果,假裝正常的人,比起沒裝起來而有負面情緒的人,更易被接納起來,而整個社會漸漸假起來,對於負面情緒的人打壓。甚至將一些本來在負面情緒下嘗試努力的人,冠上「消極」兩字。於是,連翻身機會也沒有。
有人笑言這個負面感覺猶如《蝕腦魔靈》,不談不說便不存在。其實卻正好相反。
其實,人性本來是有正有負,總有些時候正值與負值較大。這才是正常的事。只是,我們對於真的很困擾的人,能「及時擁抱」,更能把他們重回所謂的正軌。拿出來去談,給他們方法去面對,讓他們不再跌下黑洞。
不同的人,要用不同方去來停止跌入這個「黑洞」。但是任何方法,均不能操之過急。不然的話,可能只是獲得相反的效果。也許這程過很長,也許過往反覆。但是若他真的是你好友的話,你會感覺這做是值得的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