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留意到「講。鏟。片」這網站,好像是她批評我的電影。


年青時候在意評論,總認為誇我的,都獨具慧眼;罵我的,理應去做矯視手術。後來放開了,沒怎麼上心,漸漸索性不看了。因此遇上Ryan時,已經沒多想他到底是否喜歡我的電影。

聽說他有份跟電影完全無關的正職,我卻能在世界各地的電影節上碰到他。要是一個人能把自己所有公餘時間都投進一個事情上,這說明了兩點:

一.他真熱愛這個嗜好。
二.他很毒。

在Ryan身上,這兩點也成立。

Ryan對電影的愛好,不像一般影評人只限於電影分析,他對市場推廣、營銷,甚至電影院設備都著迷。「講。鏟。片」由一開始的純粹影評,到後來發展成香港影院入座率分析。許多時候負責發行影片的公司之資料和數據,也沒他們全面,在這方面Ryan和他的團隊(Sam和James)實在居功至偉。這是因為除了參考票房數字外,他們還經常實地到各區不同電影院跟進謝票和宣傳活動,故微細如小賣部食物,或放在影院門口的營銷紙板,「講。鏟。片」也會介紹。

曾經跟一個上市電影公司的老闆聊天,他向我推薦一個他認為不錯的電影評論網站,這正正就是「講。鏟。片」。因此不單是電影愛好者,相信不少行內人亦有留意這網站。難得是Ryan和他的團隊在完全沒有任何資源支持的情況下,一直堅持苦撐了十年。當然,據聞曾有電影公司提議找他們做些宣傳活動或廣告,但為保持其獨立及公正性,「講。鏟。片」並沒有接受這些資助與邀請。

不求經濟回報之同時,又能秉承客觀和公正,就是「講。鏟。片」讓人尊重的主因。她就像電影業界的瑞士,不跟任何人結盟,甚至中立得讓自己顯得有點冷傲,但卻低調公允。在電影工作者紛紛北上的時候,她亦像二戰時期死守菲律賓的日軍殘部一樣,到最後還在熱帶叢林中苦苦作戰,不管票房多寡,電影質素如何變化,仍堅守著自己所信所愛所守的一片天。

(「講。鏟。片」按:彭浩翔,香港導演兼編劇,同時也創作小說。首部執導電影為《買兇拍人》,其實執導電影雖以喜劇為主,但亦作出不同嘗試,當中以《志明與春嬌》系列及《低俗喜劇》最為成功。下半年他嘗試正式進軍演員行列,於尹志文執導的《冥通銀行大劫案》裡擔當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