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熟知的《西遊記》一眾相關電影裏,把「西遊取經」這個主題徹底抽走的,《悟空傳》電影版是第一套。就算是《悟空傳》原著小說,第一章就是從孫悟空三師兄弟邊取笑欺負著唐僧,邊陪同唐僧取經開始。


自從吳承恩的《西遊記》成書開始,無數的讀者在重複讀《西遊》之後,都不由自主的產生一個疑問,那個只打不過如來的齊天大聖孫悟空,為何願意變成大師兄孫悟空,難道「鬥戰勝佛」比自由自在的美猴王的生活吸引?還是我們一直看的不過一個是用緊箍咒馴猴的故事,如何用導猴為善的藉口,將一隻自由自在的猴子變成佛門最強打手的過程?基於這個點,後世出現了各種同人創作,各種解讀,有的將封神觀延續到西遊提出佛道之爭,有的則是為孫悟空戴上金箍找出其他可能理由,周星馳與劉鎮偉的《西遊記》系列(又稱《大話西遊》系列)影響了之後一系列三度創作的西遊價值觀,包括了《悟空傳》。

今何在的《悟空傳》小說版,只有短短二十章,連外篇算上,也只是二十一章,但在網絡小說剛剛起步的年代,這本著作變成許多人心目中的絕對經典,故事中的紫霞,金蟬子,唐僧,不少人物性格習慣跟形象都是《大話西遊》系列的變奏,可以說,沒有當年的《大話西遊》,未必有《悟空傳》的出現。《悟空傳》的成功,讓今何在被王家衛找去寫《天下無雙》的電影小說,也被周星馳找去當《西遊·降魔篇》的編劇之一,但是《悟空傳》卻一直沒正式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直到《西遊·降魔篇》的另一個導演郭子健決心要把這個故事拍出來。

如果把《悟空傳》照原著拍出來,這恐怕會變成一套文藝片,充滿宿命的禪理,可以拍的很淒美,淒涼,然後票房應該會很慘淡,因為九成觀眾會想既然你是孫悟空,你不打架要你何用,若純粹要搞笑,周星馳也拍了好多套了,然後剩下的是一成原著黨,很可能看完之後又覺得還是小說感覺更深刻,於是除了慘淡的票房以及原著粉絲的失望,可能什麼都沒剩,所以這條路不可行,今何在好歹也在影視圈斷斷續續的打滾了十幾年,自然知道該如何取捨,於是在《悟空傳》的編劇裡,我們也看到了郭子健的名字,那麼,理所當然的,我們便該把電影《悟空傳》視為另一套同名的改編作品。

電影版的《悟空傳》把天庭濃縮成了天機處,把喜歡講出自己陰謀的如來變成了不說話冷眼凝視一切的上蒼巨像,而那負責執行陰謀的觀音及諸佛,則變成了天機處的掌控者上聖天尊,郭子建自然有他的一套想法,才做出如此改動。但是整體不變的,卻是對「天命」的解讀。所有的《西遊》相關影視作品,都幾乎如出一轍的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宿命」,孫悟空注定就是要去取經的,無論你如何掙扎,來回穿梭多少個五百年,你還是要戴上金箍,然後乖乖成為唐僧的西天護送保鏢。《悟空傳》的主題就是,為何我要接受這樣的「天命」,電影版裡沒有金蟬子,沒有唐僧,也從未曾提及取經,取而代之的,卻是妖的生存權,天機處說妖是邪惡的,要剿滅,於是山明水秀的洞天福地花果山,就變成了一片焦土,寸草不生。因為你是天地間自然生出的生靈,不是天庭允許下而出現的生命,那麼我說你是魔,你便連妖都做不成。

這樣的「天命」,孫悟空不服,所以他要戰,他要打破那控制一切的天機儀,他要每個人都有自由自在的人生選擇,再也沒有「天命」告訴你應該如何去活。電影版的孫悟空比小說版的幸福一點,至少他一直沒忘記自己是誰,沒忘記初心,還沒變成只記得要戰鬥,卻忘記為了什麼而戰鬥。在潛伏等待機會的過程中,孫悟空遇上了喜歡看晚霞的阿紫,半人不神的楊戩,違反天意與仙女阿月相戀的天蓬,充滿智慧卻只想開開心心當神仙的卷簾,每個人都在「天意」下違背著本性掙扎著,阿紫覺得神仙應該造福世人而非隨意決定凡人生死;楊戩因為母親被壓在桃山下無法救出,一直無法勘破生滅無法放下,始終打不開神眼成神;天蓬眼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被貶落凡間,卻只能把感情藏在心底;卷簾以為當神仙就能開開心心,不需要被欺負,也可以保護那些被欺負的人,但到頭來面對巨靈,面對上聖天尊的無面神將們依然無能為力。眾人在打鬥中意外跌落凡間已成焦土的花果山,一眾神仙失去仙力,才開始理解凡人之苦,面對上天,面對妖魔,都只有被欺壓求存的份。

眾人在凡間與凡人共同抵抗妖雲,開始慢慢理解「天命」的殘酷,以及醒覺自己該如何使用身為神仙的力量,直到上聖天君再次滅去花果山的一切生靈,眾人被帶回天庭面對「天意」的懲罰。電影的安排讓眾人分成兩大部份,悟空明白的是原來他不只為自己而戰,而身為妖不想屈服的方式只有「不瘋魔,不成活」;其他眾人則開始醒覺身為神仙應該是保護凡人,捍衛自己珍視鍾愛的一切,改變天意,而非屈服於某個神或某個代表天機的儀器所闡述的「天意」之下。

電影版《悟空傳》中依然可以見到過往《西遊·降魔篇》以及《大話西遊》的影子,尤其是金箍的變化(《西遊·降魔篇》段小姐的無定飛環),阿紫的紅底白衣(《大話西遊》中紫霞的經典裝扮),孫悟空的人猴外觀變化(《大話西遊》中的至尊寶與孫悟空變化》,甚至連出場音樂都一樣),但在這些基礎上同時加入了許多創意,包括了金箍棒的變化及使用,孫悟空的戰鬥方式,甚至是齊天大聖名稱以及筋斗雲的由來都有新解。從特效角度而言,《悟空傳》的特效做得恰如其分,足夠滿足喜歡特效打鬥畫面的朋友,而不至於像是《西遊·降魔篇》般失控。

彭于晏的身手經過近年來多套動作片的訓練絲毫不需擔心,而在耍帥、童心,與爆發野性中,他也取得一定平衡,尤其變身妖猴之後的凶相,掌握的十分到位。倪妮與彭于晏算是《匆匆那年》後的再次合作,但這次卻與上次截然不同,調皮中帶有少女羞澀卻沒有違和感,卻又在某些場合英姿颯颯的據理力爭,算是延展性相當高的演員。歐豪與鄭爽相對原著中這次可以發揮的場合不多,但還算恰如其分。余文樂這次轉換成內斂的風格,以惜字如金的表達方式演出,與大家習慣見到的張志明版有不少區別,而特別猛操出來的一身肌肉也不讓彭于晏專美於前。其他配角包括充滿喜感由喬杉飾演的卷簾,王德順飾演的菩提,俞飛鴻飾演的上聖天尊,選角上都算是十分準確。

每個人看同一套電影都有不同解讀,正因為每個人對壓在自己頭上的「天意」都有不同看法,也有人把這套用在職場上,「每個人都想做孫悟空,卻最後都變成了楊戩」,或者是「面具之下,你曾是悟空」,無論哪種說法都好,孫悟空在大家心中都是那個「我來過,我戰鬥過,我不在乎結局」可以大鬧天宮無懼無畏的齊天大聖。《悟空傳》或者總算還了猴子一次本性,我本是妖,自由自在,何苦逼我為魔,又何苦逼我成佛。

後記一:香港不上3D版,實在是浪費特效,著實可惜。
後記二:宣傳詞中的「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在書中不是孫悟空說的,而是兒時還是沙彌的唐僧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