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導演是一部電影的靈魂,美術大概就是把靈魂具現實化,對一般觀眾來說,在乎的是整體觀感,如有沒有悶場、感動位、訊息、靚人靚景等,對何謂電影藝術、美術等概念認識不多。仍記起上大學課時,通識方面需選修人文及社會科學入面的課程,當年選了電影藝術的課,也算是令筆者學會了多一個欣賞電影的角度。上電影課,總避免不了一堆名詞,其中場面調度是當時最花時間去理解,後來才知道,電影裡每一幕的觀感是講究場面調度的。


因此,難得香港電影美術學會成立以來,舉辦了一系列《說三道四別人的戲》講座,主要對象為修讀電影相關科目的學生,過去亦較多在校園內舉辦,然而上週六(九月二日)舉行第十回講座,名為「美‧溝‧導」,則移師至能容納過百人的元創坊PMQ會場,對象除了學生,同時亦開放給公眾人士參予,該會的執委張蚊小姐及張兆康先生為主講,請來嘉賓許鞍華導演及黃進導演,並由該會的副會長劉天蘭主持,主要講述電影美術團隊如何與導演溝通及配合。

講座開始時,由主持作引子,簡介電影美術的兩大範疇:道具、服裝,並分析荷里活電影製作分工與香港電影的分別,尤其是早期香港電影製作人員是身兼多職,並沒有荷里活的仔細分工。其後由張兆康回顧入行初期跟隨文念中的點滴,認為電影裡的整體畫面、道具、服裝等能夠進入觀眾的心裡便是成功,以及憶述在電影《烈日當空》及《迷城》的製作過程中,如何與導演麥曦茵及林嶺東交流,將導演心目中的畫面透過道具及服裝設計上呈現出來,之後更與嘉賓黃進導演回憶當日拍攝電影《一念無明》的種種互動,黃進導演更在此前,將其執導的短片《GOOD TAKE》搬上現場舞台,並邀馮祿德、袁浩楊(魚蛋)、凌智豪(白只)、顧翠英實況演出當中角色,讓現場觀眾投票選出心目中的電影場景及角色服裝,去感受電影美術如何影響一部電影的觀感。

休息過後,由張蚊先回顧入行經過,再透過與電影《殭屍》導演麥浚龍的合作,講解如何配合導演的要求,如在公屋內找到角色小白、如異型太空艙的住處,如何在限時內佈置場景等等,以及她如何堅持自己對顏色世界的感覺。最後則以座談會的形式,由劉天蘭、張蚊訪問許鞍華導演將近四十年的電影生涯裡,跟美術團隊的合作,她特別提到自己未必能跟得上時代,需要美術團隊的建議令電影不會出現違和感,是對美術團隊的一種肯定;對於科技,她雖害怕,但仍願意透過製作團隊的幫忙去應用,惟獨她從沒有試過拍攝廠景,因此她用不了綠背景。

筆者有幸參與是次講座,並欣賞主辦單位花心思去讓參與者從不同方面,包括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經歷等等,去了解電影美術製作人員是如何跟導演去溝通,對有興趣入行的學生來說,是不可多得、實實在在的行業經驗分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