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以近乎影展形式的專題播放活動漸多,不過常用的場地其實都是至有一組,不計康樂及文化事務處的場地,來來去去都主力在Palace IFC、百老匯電影中心、The Grand Cinema、影藝戲院、MCL康怡及MCL德福這堆商營戲院。不同的場地,到底有甚麼不同考量?

影展何以使用某個場地而不用另一個每每有不同的考慮。當中對於開支而言,場租便是一大因素,場租貴,回本的壓力自然增加。不過,若果只以場租作為單一考慮其實不夠,因為亦關乎該戲院過往在同類播放的成績如何。舉個例說,若果安排播放的戲院每場平均入座只有個位數字,怎樣平租最終也可能虧本收場。

在考慮場租與人流過後,還要考慮播放的格式。舉個例說,近年很多影展選片都是以高清方式拍攝,不過戲院需要播放便要有相關器材,不然就要付款租器材,又是另一筆開支。近年部份播放影展的戲院,便自行安裝了伺服器材,令播放更具掌操。不然的話,也許即使用了高清拍楚,最終可能只能播放Beta格式,令人無奈。

當然,其他還要考慮的,還有場地可提供如座談之類的服務與器材,主辦單位與各院線之間的關係及有沒有檔期等。當然,最後要計好整筆成本後,便決定舉辦場地。

對於觀眾來說,也許對不同場地有不同的偏好,可是對於影展主辦單位來說,卻要計著的,便是另一盤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