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電影節不選港片的原因?

第四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於上周三公佈了全數片目,當中最令人嘩然的,也許是今年港片的選擇。當中八部「香港電影面面觀」選片全數已在去年公映、優先放映或在其他場合如藝術中心的「自主新潮」放映,餘下由陳安琪執導的《水底行走的人》則已在去年釜山國際電影節放映。到底,這又是甚麼原因,又代表了甚麼?


一般而言,電影節的目的在於文化交流,故此不少影響也會藉此機會,推介本地電影。就以韓國的釜山國際電影節為例,每年也會出現大量韓片作世界首映,以向外國觀眾推介韓國電影。

說回香港國際電影節,過去也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就是盡量也會選擇港片作為開幕或閉幕電影。但是這也不一定是必然。

曾有一段時間,電影節選取的新的港片(即在影展作世界首映的電影)為數不多,讓人質疑是否電影節不支持港片,到有一段時間有近十部港片出現。

可是,選映電影的數量,不一定等同質量。而近幾年也曾出現過一些「為揀而揀」的例子,當中最為離譜的,也許是當年選取了舒琪與關文軒合導的《咖啡.或茶》未完成版本作為電影節閉幕電影,結果在放映後段不斷出現恥笑聲音,而答問環節也令人感到難堪。

另一方面,即使電影節希望推介港片也好,也不代表電影節可以選取任何港片。就以香港國際電影節期間,在前後出現的包括了日本大阪亞洲電影節、荷蘭CinemAsia阿姆斯特丹、法國多維爾亞洲電影節,以至是意大利烏甸尼遠東電影節。不少電影也許會考量在其他影展作世界首映,也令香港國際電影節不一定選到。

其實說穿了,電影節能推動本地電影當然是好事,但是在推動的同時,也要回到最初,想回電影節的意義,就是要選取合適的電影來讓觀眾去看,而不是為求推介不理水準。事實上,近年釜山影展不少韓片新片水準亦不見得好。有時寧缺勿濫,也不是不無道理。

Previous

周末市場:《紅雀行動》贏賬面人次,《紅海行動》贏入座

Next

蔡明亮大師班今報名已額滿

3 Comments

  1. cam

    都已經咁多年,仲唔肯放過舒琪校長?

  2. Johnny

    香港電影節近年取向,都係大包圍,乜都要有,作為觀眾當然歡迎,但係講到影展本身給人印象,就比較模糊

  3. SA

    老实讲,电影节本身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帮助香港电影推广和发展,现在似乎忘了这个目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