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不少電影嘗試關注社會常被忽略的群眾。當中他們如何在一個艱難的環境下力進步的過程,也看得令人感到。記者出身的導演羅展凰,在其執導紀錄長片《燈亮時》,便讓大家看到即使有不同障礙,仍可以盡力做好自己。


《燈亮時》拍下了糊塗戲班下的無障礙劇團,當中包括了視障、聽障、動障、心障與健全人士,而在七十多分鐘的紀錄片裡,讓觀眾看到了這個劇團從幾位成員在總監陳文剛的帶領之下,從初階訓練開始,到參與大型舞台劇《天虹戰隊》的排練到最後演出,並在過程中得悉不同的學員如何克服自己的障礙與陰影,最終令演出成功。

《燈亮時》的片名來自英文片名「Light Up」,也就是舞台劇亮燈的情景,一般看來是指舞台劇完成後的狀況,也就是看到整個過程的完成。然而,電影令人看得感動之處,卻是源自不同的受訪對象在這段時間的經歷。電影選取了患上大腦麻痺四肢難以伸展,不過仍希望可以寫下自己劇本的Hazel、視網絡一度完全脫落而最終只能部份恢復的Joanna、深度性失聰令發音困難重重的包包,以及患上遺傳病視網膜色素病變的King四人作主要受訪對象。同時也看到劇本總監陳文剛在整個過程的起伏,讓觀眾明白整個歷程也有經過高低的情況

電影令人感動之處,在於不同的障礙的人士,一方面獲得劇團平等的機會去嘗試。例如因聽障說話不清的包包,於劇團裡獲得不少對白的角色,當中看到包包在整個過程裡,在咬字與發音上雖然挑戰極大,但是卻能透過戲劇改善發音。而視力無法再度恢復的Joanna,則可以過程在劇團的經歷的時間,漸漸為自己找回自信,而Hazel雖然在排練過程裡四肢承受極大的痛楚,但是仍每次落力演繹。就連King明知自己視力將會逐漸退化,但仍在如何承認與面對自己的殘障出現困惑。羅展凰並沒有將各人的陰暗一面有所遮掩,反而更讓觀眾看到他們逆境自強的可貴。

在最後的舞台的演出裡,羅展凰採用了對比的形式,讓觀眾看到片中的受訪對象在整個排練過程裡,各自有著一定程度的進步,同時也有各對象的家庭到場支持,用以顯示家人的支持,對於各障礙人士有著相當的正面作用。而當中低潮的一幕,一方面可以說是一個過程的反思,同時也可以詮釋即使是健全人士,在整個過程中也可以有其情緒。

《燈亮時》作為一部紀錄片來說,其實是展現一個共融的舞台空間,讓健全人士與不同類型障礙的人士,也可以有著同等的機會參與演出。在片中訪問不同類型障礙人士的過程中,同時見証各人積極讓自己活得精彩,更在過程中可以看到各人的進步。如斯的經歷,不止為社會提供了清晰的共融信息,同時也讓不同觀眾看得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