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者1號》(Ready Player One, 台譯:一級玩家)終於上映,從畫面技術角度,以及滿載的80年代流行文化集體回憶,這套電影都絕對無懈可擊,但在這些精采的特效過後,這卻是一套令人傷心的電影,在那個時代出生、成長的我們,似乎都正踏上電影中天才設計師James Halliday的道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正逐漸消失,而我們日常能做的剩下緬懷過去。
《挑戰者1號》某程度上是《回到未來》的延續,男主角Wade Watts 跟遊戲設計師James Halliday就像是Marty McFly跟Dr. Emmett Brown的變奏,後者的發明影響前者的人生,而前者在冒險的歷程中又幫後者彌補了人生遺憾,但與《回到未來》系列最大的分別,《回》片中的Marty正在創造自己的歷史,而Wade卻是在回溯Halliday的歷史,嚴格意義上來說,每個觀眾都是Wade,而Steven Spielberg則是Halliday,我們在回溯的正是以Steven Spielberg為首創造出來的一系列80年代流行文化。在我看來,《挑戰者1號》雖然如此精彩豐富,但沒有創造出任何屬於「未來的展望元素」,這才是最傷感的部分。
在80年代的電影,音樂,流行文化裡,我們無處不見對未來的幻想及展望,一切皆有可能,所以唯一侷限創作發展的就是想像力,但是到了近幾年,我們看到絕大部分的電影都是重拍,重啟,續集,甚至是雞尾酒式的亂配搭,早已失去最早的原創性,展望性,更遑論能成為影響文化的一部分。在《挑戰者1號》裡,三個關卡,都在於如何「後退」、「彌補遺憾」、「回歸初衷」,Halliday創造的第一關是賽車遊戲,整個賽車的過程等於以高速回顧了那些最刺激的電影元素,金剛,侏儸紀公園,回到未來,阿基拉,Mad Max,Mach 5,但無論多麼勇往直前,最後獲勝的關鍵卻在Halliday回憶中的一段話,如何讓遊戲回歸到只是遊戲的時刻。第二關內大玩經典電影《閃靈》的致敬,卻是為了彌補一個自己的終生遺憾。第三關中大家打得驚天動地,但原來獲勝的關鍵依然是「遊戲過程」,而最後的彩蛋卻是Halliday留給自己的一個小天地,一個回顧自己小時的地方。除了主要關卡以外,無論在整個電影的各個部分,都充滿了導演希望「再來一次」的盼望,例如出現的Jack Slater III 上映(Last Action Hero內的電影系列),阿諾飾演的主角回到電影內就能重生;主角Wade用的特殊道具能夠回溯60秒的魔術方塊;Wade駕駛著《回到未來》的DeLorean DMC-12;Wade打賭意外贏得的Extra Life(額外生命),通通都指向一個目標,如果有機會,我會不惜一切的回到過去。
但現實是,就算我們把80年代後的20年到30年的流行元素全部跳掉(例如電影裡幾乎沒有了智能手機這個概念,甚至完全沒有一切當代2045的流行文化),我們還是回不去,所以玩家需要回到現實,哪怕現實已經變成「就這樣活著,不再積極解決問題」的一種狀態,而Halliday只能交託好一切,最後歸去。當我們不再善用我們的想像力,不再積極的創造一切,我們很可能會逐漸失去未來,只願意沉醉在那個用「美好的過去」製造的虛幻假象之中,在回顧了這無數的美好回憶之後,我們是否該說一句「Your future is whatever you make it, So make it a good one」
P.S. 片頭音樂,賽車場面,高達大戰機械哥斯拉都大呼過癮,史匹堡把所有觀眾幻想能看到的混配都一一呈現,但最讓我感動的位置卻是《閃靈》的場景復刻,以及大鐵人重現了阿諾的Terminator2經典鏡頭。
蟲太
呢套戲已經係而家嘅人經常 會問你睇咗未呀
Daisy
起碼我哋仲有個過去回去,依傢啲人…是空虛的
Star Prince
講懷緬過去香港人一定係最叻,永遠都係掛住7890年代有幾輝煌經濟娛樂有幾影響世界,永遠都睇唔到現在嘅香港早已經係一個廢墟
ASDAS
比中共搞成咁,得个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