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直以來,對於談及近代香港歷史的電影相當忌諱,有些會選擇避而不談,不然便每每採取濃烈的方式處理,若拍得不好便會令情感蓋過理性。自《一路有你》後多年來未有電影在香港上映的導演趙崇基,於低成本新作《中英街1號》卻選擇六七暴動與未來社會運動兩個於商業電影的題材禁區,並配上較冷靜的方式處理以至三位演員的經歷,卻呈現一個香港歷史的狀況。
《中英街1號》的故事背景發生於香港與深圳之間的沙頭角邊境,並從六七年暴動期間開始。家境清窮的中學生李麗華(廖子妤飾)與就讀左派學校的蘇振民(游學修飾)共居於沙頭角邊境,並青梅竹馬。兩人同時跟爸爸當警察並家境富裕的郭子豪(盧鎮業飾)成為好友。當左派公司對抗港英政府不斷升級時,振民受到學校及其爸爸影響投入左派工具對抗港英政府,並漸趨偏激,甚至跟爸爸為抗爭而離家多時。麗華在子豪的協助下四處尋找振民,但沒想過卻影響三人的命運與關係。到了2019年,因抗爭被判入獄的思慧(廖子妤分飾)出獄後重回沙頭角舊地,同時跟男友日朗(盧鎮業分飾)分手,此時沙頭角卻因為政府要興建中港商業城而遭迫遷,曾因行動失敗社區領袖一帆(游學修分飾)此時卻仍在自責。然而在抗爭之下,三人卻再次一起,希望可以命運自決。
《中英街1號》可以說是一部談及社會運動的電影,當中六七年的時代跟六七暴動有關,而片中不久將來的情況則不禁令人聯想起近年一些因為遷拆引致的事件。雖然看起來是大時代的事,但是電影並不是紀錄片,而趙崇基採取的角度,其實是在這兩段時代在沙頭角邊境裡涉及三個當時年青人之間發生的事。電影在資源所限,採取黑白拍攝,反而更令觀眾集中其故事。電影沒有像社會運動紀錄片般出現很多激昂的情節,而事情每每採用一個冷靜的角度處理。如斯的旁觀角度,其實是極不討好的位置,一方面會被其中一方有指為「漂白」情況,另一方亦會指有對其描述相當負面。
然而,從電影本身去看,電影是想透過片中六十年代從中國大陸逃到香港想避過文革的張永權串連事件,而導演亦以張永權這個第三者的視點為主。從六七年看六七暴動看到香港工會抗爭行動失去理智的恐懼,到數十年後跟失意的社區領袖談及行動的需要,有著其沉澱的過程。從張永權的視點,不一定會將重點看到香港一些的事件,反而是在更基本的視點裡,透過蘇振民與其爸爸等角色,看到有關運動的變質,當中的意識形態描述其實更令人值得反思。而六七年的情節亦因而佔了電影約三分之二的篇章,至於不久將來的鬥爭,在時代背景相近下,觀眾不用太多背景描述便清楚所表達之處,並且釋闡當中行動所指不一定只是很多人先入為主的抗爭行動。如斯需要分析與反思的角度,實不能當局者迷,而趙崇基的相當客觀的處理,可以說是如履薄冰得恰到好處。
由於電影涉及兩個時代,並且用上同一組陣容對照,其實此舉對於三位年青演員的演出要求很高,而三位演員在表現上,也看到三人的極限。當中游學修的角色嘗試以對白多寡與狀態分野振民與一帆,但是效果上卻讓人想起《十年》的演出。麗華與思慧的角色在態度與心態分野較為明顯,這也是三人之中較為鮮明,不過在角色上卻沒有太多可供發揮的空間,但看來也算是盡力。至於盧鎮業方面,其實全片對他兩個角色的描述並不鮮明,演出亦相當模糊。反而其餘資深演員的演出,看起來相對較為自然,如高翰文又或是楊秀卓等,算是可以彌補了三位年青演員極限以外的位置。
《中英街1號》作為一部以社會運動為主題的電影,內容又圍繞著六七暴動與近年相若的社會運動,當中在處理上實難以討好觀眾。然而,趙崇基在處理上,卻在這個困難地方找到一個不俗的平衡點。雖然在外表看起來處理平淡冷靜,但是其實從片中的對白裡,卻看到不少暗湧所在,讓觀眾有所共鳴。然而,在資源所限,要求三位年青演員同時演繹兩個時代,在效果上看到有點勉強,但幸而資深演員的演出作可算補回不少分數。作為一部電影來說,此片也許不易入口,也不一定喜歡。但是卻近年不少電影嘗試自我設限時,《中英街1號》反而顯現其可貴之處。
TYTRY
六七暴動,周街放炸弹,杀死平民,这是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