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晉導演人才輩出,但是他們成為新晉導演的心路歷程又是怎樣呢?在剛過去的周末,香港公開大學創意藝術畢業展舉行了一場「新導演高峰會」,並邀請十位新晉導演出席,而三位主持既是公開大學講師,也是新晉導演。當中既有來自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拍下首部電影的導演,亦有紀錄片導演,同時亦在電影工業其他崗位多年轉執導筒。「講。鏟。片」將會分數稿來談及他們同電影有關的經驗。
今天,我們先看三位來自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大專組得獎者的經驗。
憑《以青春的名義》初執導筒的譚惠貞表示,新導演除了是導演外,同時亦可以是其他崗位,她認為要跟不同崗位之間溝通並不容易,因為不一定會理解每位崗位人員所想。曾與黃進一起參與《掃毒》編劇工作的譚惠貞指,雖然此時已經需要跟演員接觸,但是編劇與演員之間的接觸,又會跟導演員與導演之間的接觸有所不同。
譚惠貞表示就以片中的女主角劉嘉玲為例,片中葉若美的角色是一名沒有自信的人,但是劉嘉玲本身卻是完全相反的人,自己感到壓力很大。直到有一次在飯餐休息時,劉嘉玲跟她說知道譚導好努力拍好,同時指出其實任何演員在參與演出的過程裡,也只是導演的一隻棋子。譚總結經驗時,表示要堅持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
陳志發執導棒球為主題的《點五步》雖然成績不俗,但他卻表示該片卻是他人生中最失落的一次拍攝。他回想自己最初作為一個新導演犯下的毛病,就是把該片當成了自己的最後一部電影,並且跟監製有所爭拗,而到現場拍攝時,起初感覺無法駕馭而拍攝進度亦慢過監製,那時曾感覺灰心。
他表示後來明要開放自己,同時看到與群體溝通的重要性。同時之間,任何時間也需要聽取意見而不要封閉自己。然而,在聽意見時也要懂得分辨。
黃進執導的《一念無明》無論是票房與口碑上均相當理想,但是當拍攝時亦同時面對著沒有人認識之下,如何在跟多位資深的電影工作者合作下如何自處,也有過困惑,不過後來卻沒這個問題。他表示未正式當導演時會想,如何駕馭也感到驚,但是在真正當導演的時候,原需要擔心的問題卻不是問題。
黃進指了在執導時,需要清楚概念。其實所有電影工作崗位並不是用以服務導演,如果有此概念既不健康,也看過相當多不成功的例子。當明白到自己是清楚故事的人以後,便自然解決了資歷的問題。實際上,電影根本沒有誰服務誰的問題,只要大家開啟了氣氛,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便好,但這個情況需要在拍攝時不斷提醒自己。
至於執導紀錄片的林子穎與黃肇邦的首次執導經驗又是怎樣?下回再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