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香港電影圈的現象可以說是千奇百趣,當中其中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當新片上映之時,電影宣傳部門需要提供新聞稿給娛樂傳媒,而且數量更有趣無減。

其實,在過去的情況,這類稿件也許曾經出現,不過頻率不高,也許換來的只是一些電影快開畫,先安排優先場讓傳媒去看,然後再後相約時間去做專訪。那時的電影新聞,不同報章因應不同情況,有不同的角度與取捨。

然而,這個情況已經不再。

今時今日娛樂傳媒的運作上,已經大有不同。很多報章的媒樂一疊均要以量取勝,如何填充那些版面好不容易。編輯也要求記者身兼多即,務求低成本、高效益,需要深入探討的高成本稿件買少見少,換來的就是即食的稿件,如藝人私隔,或是微博搜刮等。

在這個情況下,電影宣傳部門為求傳媒願意報導,於是除了提供劇照外,還要提供文本以供參考,當中好聽一點便以「新聞稿」為標題,難聽一點甚至見過有以「發料」為標題。至於稿件水準方面,好一點的還有一個語體文的格式,但部份電影宣傳已經發展至以粵語撰稿,這不是該叫進步還叫退步。

而且,發稿不止要有,而且還要鬥多,有時一個星期可以收到五篇來自同一電影的新聞稿,雖然理論上五篇合共其實可以簡單地一篇做成,可是在但求曝光之下,不惜「以量取勝」,質量多少看來傳媒並不在乎。然而,對於傳媒又會否所有稿件照單全數呢?恐怕又是另一回事。不過,當其他電影公司開始濫發之時,自己不加入這個行列,又會怕自己老闆不高興,結果形成各大電影公司鬥發得多的情況。

對於公關大員來說,發展到這個境況,其實一點也不好受。因為每每都要呆坐在電腦想著有甚麼好寫,又有甚麼好發,又要想幾時發之類。倘若萬一電影延期開畫的話,如何令電影不致「攤凍」又是另一難題。這類「創作」,真的可以說是「牙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