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導演堤幸彥擅拍懸疑題材,是次執導《十二個想死的孩子》,將一個本來看似不難完成的安樂死計劃,卻因為波折而變成了一個懸疑的模式。然而在整個過程裡,卻令人想起最根本問題:他們為何想死。
《十二個想死的孩子》的故事,從十二位未成年少年參與了一個集體安樂死計劃,依指示到了一家荒廢病院。當人齊之時,卻發現現場裡竟然多了一具屍體。為免將自殺事件變成被謀殺,眾人需要先尋找兇手。而在尋找兇手㿝過程中,十二人不願談的過去,以至作出的隱瞞也漸漸浮上水面。
從電影來看,兩小時的故事節奏算是明快。電影沒有甚麼動作場面,但是仍可拍到其緊張效果。而且片中文戲討論其實亦有相當偏幅,但是卻沒有平日預期的沉悶,反而是令十二位少年之間的關係帶來張力。堤幸彥如斯的「密室尋兇」的模式,在日本電影其實不是罕見,但是要拍得節奏合宜,卻不是必然,至少在這點上,做得成功。
如斯的故事設定,令一個本來簡單的集體自殺過程,卻因為一具屍體,將設查兇案變成主體。不過電影仍然沒有忘記其自殺的主題。對於自殺的原因,十二個少年有著各自的理由。然而,其實十二位少年的理由,其實都有一個原因被催化起來,就是遇到困難或困擾時,卻找不到合適的求助對象,又或是身邊的人袖手旁觀。
對於那些樂觀積極的人,也許不屑這部電影,因為他們不屑會對這些處於生死邊緣的人有任何感覺。不過正值這一點,才反映這些人對身邊的人的涼薄與冷漠。而在片中沒有正面談及,不過從對白之中,也感受得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