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切勿只因一窩蜂而看《桃姐》

Picture

許鞍華執導,葉德嫻與劉德華主演的《桃姐》剛剛在港開畫,由於電影挾著金馬獎、威尼斯后等多個獎項,而且預售銷情甚佳,結果惹來不少觀眾爭相都說希望入場觀看。形式了繼炒樓及炒手機後的「一窩蜂」現象。

可是,倘若未有準備而看《桃姐》的話,也許入場便有很大的落差。

《桃姐》描述的是一位老傭人的歲月,全片拍摸的模式以生活化為主。看起來有點像許鞍華的前作《天水圍的日與夜》,全片沒太大的起伏。對於不少慣了重口味的觀眾,看起來就很易感覺淡而無味,大叫悶場。葉德嫻能夠獲獎,也許其原因之一,就是在一部無太大起伏的電影裡,能準備演繹出一位患有中風長者的堅毅。

電影的素材,描述的包括死亡、老人院等為主,這些地方不是全部觀眾也經歷過。而節奏雖然不是快,但在鏡頭捕捉裡,卻展現了不少人晚年的滄涼。滄涼的感覺,也許對於呻悶的觀眾而言,來得太遙遠。

電影的展現方式,有著多個層面。當然娛樂片樂像較易入口,不過也可能是過目即忘。像《桃姐》這一類電影,需要多花點耐性,借換來的卻是荷里活大片不能提供的共鳴。

衝著獎項而來看《桃姐》可以理解。不過在觀看前,也許先明白電影的題旨,然而入場時嘗試用心體會導演與演員如何將桃姐的餘生與環境表達出來,也許可以更為體會電影的心意。不然的話,想起是看《與龍共舞》或是《笨小孩》的款式來看葉德嫻,也許只是捉錯用神。

Previous

開畫票房:新片入座叮噹碼頭

Next

Alex專欄:優先場的安排

1 Comment

  1. Thanks for this reminder. Afterall, majority of Hong Kong audiences treat cinema-going as entertainment or lifestyle statement more than for personal enrichment or appreciation of an artform. After seeing how some people are going to complain about THE ARTIST for what it is, we know how narrow minded some of us can be. Even when that movie winning so many Oscars can get complains and discontent, it does get me worried how this same audience will view 《桃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