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為三個戲院商會於前天在《大公報》刊登全版廣告支持警務人員,惹來了不少觀眾對於電影行業就近期因應修訂《逃犯條例》的態度有所意見。不過,當大家在討論電影行業對事件的態度前,也許需要分明白電影行業裡,有「商會」與「工會」之分,而兩者對於近期社會事件的態度,亦截然不同。
前天在《大公報》刊登的聲明,是由香港電影商協會、香港影業協會與香港製片家協會三個協會刊登。根據創意香港電影服務統籌科資料顯示,「香港電影商協會」,香港電影商協會於2006年成立,代表電影投資者發表意見。「香港影業協會」於1986年成立,凡從事電影製作或與電影製作有直接關係的行業的公司或個人,均可成為協會會員。而「香港製片家協會」於1964年成立,每年代表香港挑選影片參加「亞太影展」及角逐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從個角度來看,也許我們可以慨括說這三個團體主要屬於「商會」,當中主要以投資者或片主那方為主導。要觀乎目前三個團體成員均有在內地提供不少業務。
然而,在這些「商會」在報章刊登廣告前,其實已有多個「工會」已發表聲明,就事件發表不同立場。
電影行業的「工會」,主要指的是多個由不同香港電影工作崗位組成的團體,當中包括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電影美術學會、香港電影剪輯協會、香港電影副導演會等,各團體於近期社會事件上,也早於上月發表聲明,包括要求撤回條例等。
的確,近期的社會事件,實在令不少香港人對於特區政府表現不滿,而不同人士也對於事件表態。然而,對於香港電影行業來說,其實一眾「工會」與「商會」根本代表的行業不同,態度也剛好相反。觀眾在理解香港電影行業對事件態度時,宜小心分辨。
對於有人對於商會聲明,一刀切說「罷看港產片」來說,於商會其實沒太多影響,反正製片商主要市場早已在中國大陸,而戲院商在港產片票房只佔兩成,播外語片便解決了。反之,對於各工會或香港電影工作者,一刀切罷看港片,無人肯投資港片,特別是純港片。香港電影工作者,反而會因而影響在本地就業的機會。
其實,對於香港電影工業來說,也許最希望的是,香港觀眾對於港產電影與外語電影一視同仁,同樣支持佳作,同樣不要支持劣作,也許這樣更能讓香港的電影「工會」更有生存空間。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