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一月,香港因為修訂《逃犯條例》衍生示威者之間的衝突,當中紅磡理工大學一帶更成為衝突核心,在紅磡海底隧道與漆咸道北被示威者堵塞,警方包圍理大周圍,開展了一場「理大圍城」。而香港紀錄片工作者製作的《理大圍城》,則紀錄了警方包圍香港理工大學到清場的情況。
《理大圍城》的紀錄從去年十一月中旬示威士佔據紅磡海底隊道後開始示威者與警方在紅磡理大學一帶對峙的過程。當中過程看到雙方的攻防,以至警方對包圍理大的行動步步進迫,而在理工大學示威者隨著被包圍的日子的情況及最後逃出與否的心態紀錄下來。
去年理工大學的圍城事件,傳媒採訪不時受到警方的限制,雖然新聞片段也有理工大學的視點角度,但每每距離較遠。《理大圍城》的香港紀錄片工作者以示威者前線視點,從不同角度去看整個圍城的過程,以及在過程裡不同涉及人士的心態。
紀錄片描述了警方與示威者之間的對峙,當中在言語上,可以看到警方以播放歌曲如《學生哥》等心理戰,而示威者亦以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就連立法會議員到臨要求對話,亦只獲歌曲而沒人回應,也在觀眾看在眼裡。隨著對峙的日期拖長,電影也紀錄了示威者之間的分歧以至在情緒上的崩潰情況,以及他們如何可以保持對抗的意志。
《理大圍城》在拍攝角度來得平實,當中對於後期雙方的情緒崩潰情況也沒有迴避,例如看到在不少示威者們在討論過程中情緒去到臨界點,又或是警方在現場時用槍指向在場採訪的傳媒,以至警方怎去對待被捕示威人士等。而一眾中學校長到臨之時,不少示威者情緒失控亦紀錄在內,顯示出在理工大學被困多天後的無助與絕望感受。
觀乎電影的畫面,亦同時可以看到這群香港紀錄片工作者的艱辛,當中除了要跟著前線示威人士在近距離紀錄其衝擊情況。而其中一幕看到示威者嘗試以爬水渠逃生的一幕,觀眾看到其畫面,其感受如何已是不言而喻。
相比起《佔領立法會》而言,《理大圍城》畢竟事件時間較長,而且當中的經歷事件相當多,故此在過程上亦相對較鬆散,也許節奏上不會太緊湊,然而觀眾隨著紀錄片的時軸,卻感受到在理工大學示威者也種壓力。《理大圍城》在再度送檢時,被電檢部門要求在開場貼出字咭,並且將電影評為十八歲以下人士不准觀看的三級。不過當觀眾觀畢此片以外,相信也許不明白電影部門的要求與決定。
《理大圍城》可以說是從一部以示威者的視點,從理工大學被圍城的內裡角度看十多年的被圍困過程。香港紀錄片工作者在第一線的視點平實地紀錄了示威者被困過程的心態與變化,同時也紀錄了警方的攻防與情緒變化。相信觀眾在觀畢此片以後,不難對有關事件有更多識認及可以自行評價。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