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的紀錄電影漸漸受到外地與香港觀眾的關注,不過一般而言紀錄片的形式都主要是將事件重組又或是探索為主。導演麥海珊的《誠惶(不)誠惶,親愛的》卻用上截然不同的方法,透過三位不同背景的人物,來嘗試探索恐懼這個主題。
《誠惶(不)誠惶,親愛的》起初是導演麥海珊透過自白的形式,解釋了是次紀錄片的由來,繼而順序走訪了三位人物,當中包括了表演藝術家兼區議員張嘉莉、政治漫畫家黃照達,以及作家張婉雯。三位受訪者都是為人父母,再顯示他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恐懼,其平日在子女間面對的經歷等等。
《誠惶(不)誠惶,親愛的》雖然是紀錄片,但是比起一般紀錄片手法更具實驗性,電影一開首便用上了靜音,又或是畫面與飄著的海重覆的方法,而在訪問人物的過程中,不時將受訪者的一些部位作特寫以表達所需,如斯的模式跟一般主流紀錄電影截然不同,觀眾只要稍為適應一下,自會明白導演用此手法,其實是希望觀眾更為聚焦在一些部分,以彰顯其主題。
觀乎電影海報,觀眾也許會想起電影主題或會跟去年起發生的反修例運動有很大的關係。不過,電影說穿了其實主要談的是三位受訪者在自己環境下面的恐懼,社會運動的部分其實不是主體,但卻是滲入其中。而每位受訪者都會被問及恐懼跟希望與自由的關係。
麥海珊對於受訪者回答關於受訪者對恐懼的感受與如何面對時,刻意地以特寫的方式來特寫其臉部、嘴部與眼部的表情,有關的方法,似乎對於他們的反應有更佳的呈現。而在訪問以外,張嘉莉與黃照達均分別以其表演創作及政治漫來表達所表達他們所思,至於以文字表達的張婉雯,則安排了舞者以現代舞的形式在街頭表達。
而從訪問的過程裡,其實可以看出三個人的恐懼其實主要並不是來自自己本身,反而是擔心身邊的環境,繼而影響下一代的成長。而當中一些的過程,更已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對於一些事情例如警察的認知,已經造成影響。縱使是觀點不同,但是大家於恐懼的過程卻有其體會,而導演亦從此探討何謂真正的「無畏無懼」。
《誠惶(不)誠惶,親愛的》並不是一部主流的紀錄片,導演麥海珊用上實驗性的方法來探討恐懼的主題,當中透過了三位不同身份的人來談恐懼,不過從中卻可以看到現時的社會環境如何已經對下一代造成影響,同時也看到三人如何在現實的環境下對抗恐懼,並且如何對於未來仍有其希望。麥海珊的實驗方式,反而令觀眾更能聚焦其恐懼主題,同時也能將受訪者情緒與心情完全呈現,足以看到導演對社會的關懷與有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