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第62屆柏林國際影展已於日前閉幕,各獎項均名花有主,當中內地代表由王安全執導的《白鹿原》僅獲最佳攝影銀熊獎,而在放映時卻由足本的220分鐘刪至160分鐘。

其實影展放映不同的版本,已經不是第一次。

還記得去年台灣導演魏德聖執導的《賽德克.巴萊》,雖然在台灣及香港上映時,也是分為上、下兩部共四多個小時的版本,可是於威尼斯影展首映時,卻是一個兩個半小時的版本,結果同樣獲得不理想的評價。

的確,有些時候,有些影展或會為部份參展電影提供意見,用以提供一個不同的版本,一般都是較短的版本。不過刪剪與否也要視乎製作公司的意願。不少公司也許考量作出刪減或可增加其角逐獎項的機會。而且不能排除的是,部份電影或因應其參展的口味作出調較。

然而,倘若只是單聽影展方面一方的要求要作刪剪,對於創作人來說,或多或少造成干預。而且每每這類型的觀點並不全面,在電影在刪剪後,一些基本元素或是舖排已變得截然不同,效果與原版可以相距甚遠。

不過,有些時候,情況卻剛好相反。余力為的《蕩寇》,曾入圍威尼斯影展競賽部分,其後也於釜山等影展參展,當時放映長逾兩小時的版本,結果大量的負評,電影最終在港上映卻是一個約個半小時的版本,反而觀眾比長版更佳。未知原影展版本是否因未有足夠時間處理後期但又要參展,結果只能呈現半製成品。

近年來,影展競爭激烈,每每在選片時在看「片花」情況下選片,但此舉同時也為電影製作造成壓力,最終倘若作品質量不佳的話,對製作人、影展以至觀眾而言,也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