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嘗試搞搞新意思,自行監製並由香港品牌出品名為「香港四重奏」系列,找來四位導演各硬執一部電影。當中打頭陣的有今年電影節開幕電影之一的羅卓瑤執導的《赤地》,在過分抽離之下,電影的香港風味全無,換來的只是一部注滿植入式廣告為香港「倒米」的電影。
片長近廿三分鐘的《赤地》,全部除了幾秒出現真的片名,只是以不同的硬照描述一個疑似環保為題的故事。電影描述吳彥祖飾演的香港男子,在個半月前偶遇一名女子過後,再次回到酒店,觀賞畢生難忘的日落及其後發生的事。
電影雖然片長只有廿三分鐘,可是觀影卻是對觀眾耐性極大的考驗,當中硬照其實對於人物主題描述部份極少,即使有也不太晰。電影節奏緩慢,當中前段重覆對白,中段以極慢的方法帶進日落主題,而「赤地」主題帶來的環保訊息,相比之下卻只是匆匆帶過。觀看電影倘若不嘗試體會硬照的攝影技巧的話,恐怕觀看一會已經開始仿如電影對白一樣進入夢鄉。片中其中一幕顯示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帶來的渡日如年之感實在心領神會。
電影大部份時間看到的畫面,除了香港的維港一點景色過外,就是入住酒店的所有地方。倘若有意入住或預訂該酒店的話,觀看《赤地》絕對可以讓你去認識該酒店的一切,因為從酒店大堂、房間甚至餐宴等都提供了極大量的硬照,比起該酒店的官網還要詳細。
即使是出現主角吳彥祖戲份的照片,除了寥寥數幀過外,大部份時間吳彥祖都拿著一部贊助品牌的單鏡反光相機。除了型號未至清晰可見外,其他則該品牌過去的鄭伊健廣告無異。當中觀眾可於片中看到該相機的閃光燈與自拍的測試相片。未知羅卓瑤筆下的香港是否跟大量植入式廣告有關,還是因應由香港品牌出品的關係,拍攝大量香港兩家品牌的廣告交差了事。
除了植入式廣告及遊客視點的香港維港景色過後,整部《赤地》其實看不到導演或演員對於香港有任何情懷所在。電影對於香港的描述,只用了一個遊客的視點,當回想美好的東西看到的人物景致均不在香港,將香港變成一個不好的地方,甚有媚外的味道。
整體而言,《赤地》雖然看似是以環保為題的包裝,可是電影拍起來真的很「環保」,因為電影只用了酒店和相機品牌,將兩者提供大量硬銷廣告,配以酒店外的維港景色便代表香港,而呈現的只是一個媚外片面的視點。全片內容空洞,只是不斷賣弄所謂的技巧,挑戰觀眾的容忍程度。與其說是宣揚香港品裨,也許「唱衰」香港更為貼切。
小小小俗辣
支持, 香港電影唔掂, 大家北上撈
YAOYO
硬照or按照?
偶像or偶遇?
Ryan
的確是硬照來,觀看時實在意想不到….
Neo
我在台灣看赤地。 完全沒感覺我看到了什麼!哪位先進可以解我惑? 既看不出香港味也看不懂什麼環保訴求,又沒有人味。 我沒睡著真是奇蹟! 感覺好像先請攝影協會去拍一堆似美非美的照片,在想辦法拼湊照片說個爛故事,故事還不流暢! 浪費我的金錢和時間,這個片還去威尼斯參展啊?香港新電影代表就是這種嗎?
你很GiGuai
如果一部電影只剩影像可賣弄,那它還算一部電影嗎?也許我習慣了將電影當作故事來看而不是廣告,我以為短片的意義不就是要在最短時間內濃縮一個起承轉合嗎?
但今次在台北電影節上映的《香港四重奏II》+《赤地》除了何宇邦導演、惠英紅參與演出的《天機洩》以及關錦鵬導演的《上河圖》還頗有意思外,其他的活脫脫是旅遊宣傳片,沒有主題的風景畫拼接令人不耐;此外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eerasethakul)所執導的《M Hotel》,整部片只記錄了兩個青年在高樓公寓窗邊不停自拍的過程,簡直就是監視器風格的攝影啊,配上彷彿在水中說話音效實在無聊到讓人想導演把導演掛到皇后像廣場鞭屍,拜託各位自認影像工作者的藝術家們可以不要再拿實驗、前衛與藝術等字眼來解釋自己的無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