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香港的短片其實市場不大,較為出名的,頂多是每年年中在藍空間舉辦的主題影展、百老匯電影中心的香港亞洲電影節及每年IFVA比賽多播一點。至於作為本地主要影展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今年在跟鮮浪潮脫鈎過後,到底還有甚麼短片選擇?
觀看電影節的訂票選擇,今年的短片選片包括了一直都存在的項目,如「新薑試驗場」的大專學生作品選及IFVA得獎作品等。不過前者其實在各大專院校或會再播,至於後者其實IFVA有自家的播映時間,故此其他短片也許更為重心。
今年其中一組重心,便是於「香港電影面面觀」的一組短片播放,當中包括郭臻的《媽媽離家上班去》、廖劍清的《援交》及陳序慶的《後來》。當中《援交》曾於去年香港亞洲電影節播放,而陳序慶的《後來》則曾於香港亞洲獨立電影展放映,整體反應算是不俗,也許因此成為「面面觀」的選擇。
至於另一組重心,則是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旗下「創意香港」所資助的一個名為「香港四重奏」的計算,由四名導演羅卓瑤、邱禮濤、麥曦茵及陳果分別拍下《赤地》、《生炒糯米飯》、《偏偏》及《黃色拖鞋》四部短片,均以香港為題。不過電影節卻「巧妙」地安排每部短片於自家新辦的的國際短片競賽四部節目各播一部,要觀畢全部即是要看齊四組競賽節目。
當然,國際短片競賽項目亦有數部港片參與,當中節目一有Linda Lai的《隱城.懸浮半空》、節目二有Thomas Lo的《雞尾酒定義》、節目三有Zac Murphy《一息尚存》。可是介紹小冊沒有導演的中文名字,有點遺憾。
雖然短片市場在港生存空間不大,不過其實短片拍攝的難度其實跟長片截然不同。當長片難在其「續航力」之時,短片則要「短小精悍」,且看四名已拍長片不同資歷的導演拍回短片又會如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