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選映了多部港片作全球首映,不少觀眾看畢片目過後,雖然感到新製作的港片數目有所增加,但也發現不少電影已擬作商業發行,部份更已落實映期。
到底,電影節是否本地名片的優先場?
先來看看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中《志明與春嬌》在電影節首場播放後翌日三月廿五日開畫,開畫電影《月滿軒尼詩》及另一部隆重首映電影《火龍》則排在四月一日上映。而觀乎情況,郭子健與鄭思傑的《打擂台》、麥曦茵的《前度》、雲翔的《安非他命》、陳慶嘉與秦小珍的《人間喜劇》及畢國智的《囡囡》也會預期稍後於正場放映。十一部選映港片裡,暫時只有羅卓瑤的《如夢》、陳國新的《37》及黃真真的《分手說愛你》仍未肯定。
當不少觀眾認為電影節變成了「名片優先場」之時,其實這個情況在其他國際電影節也十分常見。
就以去年的釜山國際電影節為例,開幕電影《Good Morning President》便於開幕後不足一個月上映,部份參展選片也安排於開畫後三至四個月內獲上映機會。故此,這個情況也不是香港獨有,因為各地區電影節都會希望對本地製作有一定的支持,選映為數不少本土電影作優先播放也很常見。只是,過去不知是HKIFF還是本地片商的問題,未有足夠數量合適的電影安排選映。
當然,影展在選擇這類即將作商業發行的電影時,也需同時考量多個因素,包括電影質素、班底在影展的吸引力、公映映期等。倘若有太多商業電影在影展播放短期內開畫,影展本身難免被誤解甚至淪為電影公司慳錢辦首映的方法。
在不少影展的「名片優先場」例子,其實有著多部本土獨立製作,該類電影其實是因為獲影展選映,才能有機會放戲院公映。可是,今年觀乎香港新片的片目,這個情況看來絕少,也許大家也同時值得深思本港獨立電影的發展情況,且看影展能否進一步支持香港的獨立製作發展。
Sky
睇下畢國智會唔會令港產片帶來新o既驚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Fq6qHrUX-4
正宗球迷
多左港片參加電影節,唔知算唔算好事.
感覺上似外國片少左咁.
但係如果片主想參加電影節,而主辦單位都唔支持,又會比人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