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評論都說《爸爸》是2024年最佳香港電影。雖然我沒有看過全部2024年上映的香港電影,但是《爸爸》在我心目中確實是一齣看完之後留有餘韻的好電影。《爸爸》給我的餘韻,並不是對人生的改觀,或是對現實有甚麼不一樣的看法,而是讓我更敢於去思考活在當下,應當如何消化與面對遇上的逆境或心魔。這是我看《爸爸》的得著,我相信每位看過《爸爸》的觀眾,都會對之前一直不想/不敢面對的人或事有所領悟。
電影聚焦在事發家庭每個人(及貓)身上,環環相扣成一個本來幸福家庭一夜之間走向無法逆轉的故事 。一家人過去相處的片段、當晚事發經過與其後的判決、爸爸獨自面對慘案發生後的生活,編織成《爸爸》的敍事風格,事前事後、回憶與當下的交替,將爸爸這個角色的心路歷程不慍不火地展露於人前。
《爸爸》並沒有跌落「煽情論理劇情片」的俗套,沒有賣弄煽情來擠出觀眾的眼淚。 爸爸一角的描寫更是一反(同類電影)常態的表現冷靜,當然也偶有爆發的描寫,但屬人性表現,轉頭便回復冷靜。爸爸在事發後並沒有因為喪女喪妻而呼天搶地的痛哭失控,即使心裡一直在想為甚麼會發生這種事,也沒有激動地表現出來,而是一直在學習理解他不理解的事情,包括兒子患有人格分裂的事實。當然,爸爸還是有瀕臨崩潰的時候,但他也在學習理解整件不幸事件的過程中,學會讓自己冷靜下來的方法。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他在事發後第一次見到兇手/他的兒子時,竟然是關心而不是責備,讓觀眾更感心痛。即使爸爸一直想知道事發的原因,但他從來沒有責罵過兒子,他只想知道原因及如何幫助兒子。踏實、為人設想、不喜歡麻煩人的爸爸雖然內斂,卻不失人性的七情六慾。劉青雲演活了父親思念一家人的愛與痛,更演活了男人的外剛內柔,與及一份孤獨的無力感。
看罷《爸爸》,很理所當然地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爸爸。我的爸爸同樣是那種不會在別人甚至家人面前表現自己情感的人。尤其是在我的小時候,有很多事情他不說,但行動上卻讓你知道他著緊。《爸爸》讓我重拾了很多童年時與家人生活的回憶,讓我對自己爸爸當時的心態與言行,有多一個角度去理解。
除了人物,電影中那90年代的家居陳設都令我彷似回到那個熟悉的心之所屬:每個人的根,每個人的家。當年流行的牆壁油漆顏色、舊電腦與電腦枱、屬於那個年代的小蒙恬、座地鴻運扇、風格不搭配但實用的家具、用了很多年仍不捨得換的皮沙發(可能是因為買的時候很貴)、牆上及組合櫃上放滿一家人去地方的合照、放置了很多小東西但有條不紊的廚房陳設、床下做功課的空間與放置自己心愛物品的空間,每一角落每一物件,都包含著滿滿的情懷在內。電影用上泰迪羅賓的老歌《這是愛》,本是另一齣電影《胡越的故事》的插曲,作為爸爸的心聲與電影的主題,讓人百感交雜,既有一份淡然的傷感,更有一種看透世情的剔透。我眼中的《爸爸》不是沉溺於good old days,而是從過去得到力量,繼續前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