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別以自己入場意欲與電影評價混為一談

(「講。鏟。片」按:本文內容與上圖電影完全無關,但又息息相關,敬希垂注。)

電影對於觀眾來說,也許不一定是需要觀看的東西。對於電影評論而言,這個情況也許亦是一樣。但是當要作電影評論時,當中的用語就要相當小心,因為一些概念看起來很相似,但是卻代表截然不同的事。

觀看電影,一般而言會是觀乎電影的海報、預告或是相關的資訊,包括宣傳等等,對電影可能產生入場意欲。倘若有入場已沒有意欲,當然不會選擇在戲院觀看該電影,甚至推出不同的音像產品也未必觀看。

當有一定的入場意欲來觀賞電影,就會看場次是否適合自己,票價是否在接受水平而選擇購票。倘若遇上戲院位置偏遠,或是場次無法配合自己日程,又或是票價過於高昂,即使感興趣也不一定會購票入場。

而入場過後,有時因為不同的原因未必可以觀畢全片,當中原因可能時水準令自己無法忍受,又或是遇上突發事件而需要先行處理。

當經過上述過程觀畢全片後,才算是有著對於整部電影作出評論的話語權。不然的話,評論並不全面。

未觀畢全片而評論,或會忽略電影沒觀看的後段對整體評價的影響。而未看片而評電影質量,更是未看先判,本身就極有問題。

對於未有觀看的電影,也許可以說自己為何不想看或沒入場意欲。對於未觀畢全片,也可分享自己何以未能觀畢全片。但是,倘若未有觀畢全片來為電影作整體評價,則是有欠公允,令人感覺並沒對此認真看待。

至於市場表現,則是另一種數據。要明白的是,即使票房可受入場意欲又或是電影質量所影響,但由於影響票房因素太多,而且隨上映日期或時間不同而有所浮動,故此票房、入場意欲以至是電影質量三者不能說成有很大牽連關係,也沒有完全的因果關係。

今時今日媒體已到了百花齊放之時,以上的原則仍是相當重要,不然的話,也許會造成不理想的影響。

對於「講。鏟。片」而言,由於需要評論年度十大爛片推介,故此無論電影如何,還是需要全數觀看並且觀畢全片,方能遴選,敬希各位見諒。

Previous

鄭中基胡耀輝《阿龍》映期確定?

Next

通靈題材電影介紹

1 Comment

  1. unomars

    中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