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大陸共有六部賀歲電影上映,不過至今只有烏爾善執導《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與徐克執導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兩部電影在香港上映,而陳思誠與戴墨合導的《唐探1900》則在本周四上映。反之,餃子執導的動畫《哪吒之魔童鬧海》雖然在中國大陸已收逾85億元人民幣,但在香港卻未有發行的消息。而今天《大公報》更是全版專題報導。

問題來了,到底中國大陸電影在港發行,有著甚麼考量?

香港與中國大陸雖然很接近,但是兩者卻是在不同的發行區域,而香港與澳門屬同一地區,一般會稱為「港澳發行」。而港澳地區的非本地電影發行屬於商業運作模式,簡單來說,電影要在香港發行,有意購入版權的公司需要考量是否不會賠本。

即使電影有香港發行公司購入,購入後亦需要考量安排在甚麼時候在港上映,當中便包括了不同檔期與對手的考量。有些時候,也會出現一些外語電影在外地上映多時後,才在香港上映。

談到中國大陸電影在香港發行,近年來其實數量已明顯增加,但是畢竟香港市場本來有限,而且荷里活電影、其實如日本、韓國與泰國,以至是獨立製作與歐洲電影也有一定比例。電影發行中國大陸電影,除非是大陸片主願意以「包底」形式上映,才會將票房顧慮降到最低。當然,亦有另一情況,就是一些主旋律電影,不同的發行公司難免需要「認投」在港發行。

說回《哪吒之魔童鬧海》,又是怎樣的處境?

要談這個,就先從上集《哪吒之魔童降世》開始談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於一九年暑假在中國大陸上映,當時是導演餃子執導首部長片,故此事前並沒有特別看好,但是卻口碑爆發,最終在中國大陸錄得逾50億人民幣票房成績。而在八、九月間,電影已安排在不少海外市場上映,這些市場向來已有不少發行中國大陸電影途徑。

然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國大陸上映半年後,才由香港的鐳射發行安排於二零年一月十六日上映,並且配上粵語配音。電影首周每間戲院平均只映一至兩場,在一周映後後更只有一間戲院每天一場。最終票房只有21萬,絕對可以用仆直來形容。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香港的死因有二,其一是電影在香港映期跟中國大陸相距差不多半年,而香港觀眾要到中國大陸如深圳或珠海看中國大陸電影亦十分方便。部分欲先睹為快的觀眾,早已北上入場,而在半年間,中國大陸串流平台亦已可看到,看不到要等到珊珊來遲在港觀看的必要。

其次,電影致命傷之一,就是配上粵語配音。其實觀眾一直追求原音,而中國大陸動畫以原音普通話上映並無問題,強行配上廣東話上映,倒是浪費時間配音,更流失追求原音觀眾。香港院商看到這樣,自然也沒有興趣安排上映。

目前《哪吒之魔童鬧海》在中國大陸雖然形成熱潮,香港亦有個別發行有意洽談,但是即使以今天洽談完畢,而且可以安排送檢也好,單是電檢又要兩、三星期,變成最快也要二月底至三月初才可上映。而屆時也許又會需要上映荷里活大片或奧斯卡電影,又是另一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