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鏟。片」按:本文內容與上圖電影完全無關,但又息息相關,敬希垂注。)

一直以來,香港不少電影公司有著一個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認為「大時大節」才是好的檔期,在淡檔上映難有作為之餘。然而,觀乎近年市場的變化,這種「迷信」心態,其實只會令港產電影市場處於更為不利的位置。

要談到好的檔期是否一定有好的票房,觀乎近一年就是很好的例子。去年暑假,主要檔期只有一部邱禮濤執導的《海關戰線》上映,埋單不足千四萬。聖誕檔期甄子丹自導自演的《誤判》上映,上映至今差不多兩個月,最終成績也難突破三千萬。而今年的一眾賀歲電影,《臨時決鬥》至今未過千三萬、《祥賭必贏》至今天過千二萬,而《麻雀女王》追男仔更是四百萬未到。

相比之下,一些在淡季上映的電影,成績似乎更佳,先不談《破。地獄》的1.6億在十一月初上映,十二月初上映的《爸爸》至今累積也達2,300萬,還有小型發行愈做愈有的《香港四徑大步走》等。

然而,有些電影製作人仍以為大檔期如賀歲、復活節等仍可以因應觀眾看來較多有機可乘,甚至推出一些本來水準不足的電影搏大霧,結果令其表現越做越頽。

其實,今時今日觀眾的結構已跟二十年前或三十年前分別很大。觀眾在長假期可以說擇外遊或北上,隨時在港人口少一成,而觀眾對於電影選擇也相當謹慎。與其只是以大檔期以為人多去魚目混珠,倒不如認真做好自身的製作,以質量來獲得觀眾認同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