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士尼發行的真人版本《白雪公主》雖然製作成本是兩億多美金,但是在全球市場表現不算理想。當中電影在香港上映一星期,也只有約250萬的成績,聽起來真的令人心寒。
那麼,這部電影在市場的表現代表了甚麼?
近年來,不少電影公司要講求「多元、平等與包容」(簡稱DEI),故此亦需要在其電影中反映,只是有些電影其實原著太深入民心,改編有所偏差,只是令觀眾感到電影公司為求DEI妄顧原著,會惹來不少反彈。
從《白雪公主》的例子去看,電影本身的質量是問題之一。但是更為致命的,也許是電影在上映前有著大量負面新聞。負面新聞本來不是關乎影片質量,但卻可以直接影響觀眾入場意欲。簡單來說,觀眾對電影沒興趣,要補救只會事倍功半。而觀眾一開始不太接受選角,也是致命傷。
其實觀乎周末市場,觀眾入場意欲並沒太熾熱,甚至有觀眾寧帶同小朋友去看上映已逾月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就知問題相當嚴重。
發佈留言